篆刻實踐專業教學初步性探索,中學篆刻藝術教學的體會

為配合學校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對篆刻藝術的審美素質,我校面向全區學生增設了篆刻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篆刻藝術比較生疏,篆刻教學就比一般的實踐課難度大。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想方設法,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把學生引入篆刻藝術教學的意境之中,才能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掌握這門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下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欣賞古今篆刻名家范作

篆刻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採用欣賞與教學相結合,通過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賞,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增強對篆刻藝術“印面文字書法美”“分紅布白章法美”“凹凸立體雕刻美”的美感體驗,從而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刻印同習篆相結合

古人云:“印之所貴者文,文之不正,雖雕龍鐫鳳,無為貴奇。”可見習篆是刻印的前題。有的學生對習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學習過程中只重刻印,而不願意習篆。因此,就有必要為他們講“印從書出”的道理:著名的篆刻家吳昌碩認為——學習刻印的先決條件在於精通書法,特別是篆書,因為刻印和書法是共通的,有着極密切的關係。作書運筆與刻印奏刀技法基本上相同,善於運筆的人使起刻刀來也易得心應手;寫字講章法,刻印亦然,故熟習了字體章法,移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道理講清,讓學生認識提高,重視習篆。接着我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篆與刻兩方面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共同組成篆刻之美的。(如果篆字寫得好而刻得無力,篆字的精神就難以顯示。反之,刻得有力而篆字本身不好,就失去了法度流於俗野了。同時,還應讓學生明白刻印的章法極為重要。正如吳昌碩說的:“刻印猶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須做到全屋在胸,預先打好完整的圖樣,何處為廳堂,何處為側屋,何處開門,何處啟窗,應當一一作最恰當的布置,達到無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動手建造,否則傾欹草率,顧此失彼,就難以結構完美無疵的房屋。”)

刻印同習篆相結合的教學,我採用“畫印法”。即讓學生描畫印稿。方法是將熟宣蒙在印譜之上,用毛筆進行描摹。(如果印太小,也可以用印章的複印放大稿來代替,描摹時注意指導學生中鋒運筆。)朱文印要注意線條的均勻、挺拔等特點;白文印不用雙勾填空,可以用粗線一筆而成,但要講究運筆的變化。經過反覆練習,學生對范印中篆字的章法(比例、粗細、間距、方圓、轉折、頭尾、邊欄、印角這八個方面)有一定的體會後,就可以將印文採用水印法或反寫法上石,進行臨刻了。通過畫印,學生能將領悟到的知識運用到運刀的變化上,豐富了刀法的表現力,再通過臨作與原作的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畫印練習,使學生進步快,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臨刻同習作相結合

1.篆刻教學在教學步驟上,採用“先摹、後臨、再創造”的摹刻、臨刻、創作三結合的教學方。

2.在刻印方法介紹時,要採用口頭說教和動手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3.在教學內容和刻印作業的內容設計上,應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注意教學內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讓學生在學習祖國優秀傳統藝術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心教育;篆刻藝術的學習常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失敗。有時因一刀錯誤就會前功盡棄,有時因為石質太硬,刻刀會會劃傷手或是將手磨出水泡來等。有一些學生這時就會有“打退堂鼓”的念頭。教師就應注意進行思想教育,為他講敘篆刻家的感人故事:吳昌碩少年時學習刻印,因為家境貧苦,買不起石章,他總是以磚瓦代用,偶爾弄到幾方石章,就視同珍寶反覆磨刻,直到石章成為薄片為止。一次刻石,刻刀傷了左手的無名指,流血不止,可他仍然堅持不懈,傷中從此結了痂,指甲不再重生,成為他勤學苦練的紀念。此外,還有錢瘦鐵先生“咬得菜根,百事可為。”;張燕昌先生“帶個南瓜拜師父。”等故事。學生的心靈被這些故事打動了,臉上又充滿了自信的笑容。

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了解藝術與人品的關係。在學印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尊敬師長,虛心求教,善於思考和提問;又要與同學友好相處、共同切磋、交流心得、爭取共同進步。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高尚品德與百折不撓的意志力。指導學生擬定刻印內容時,我十分強調印文內容的思想性。引導他們將一些好的詩文警句入印。例如:“以人為鏡知得失”、“揚長避短”、“樹雄心、立壯志”、“勞動創造世界”、“相信科學、反對邪教”等等。或是鼓勵學生擬定與祖國改革開放、精神文明建設有關的語句或是讚頌祖國美好河山的詩句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多種學科相結合

篆刻特色教學是一門“泛學科性”的綜合藝術,它是美術學科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涵蓋了圖案設計、文字設計、中國畫、書法、構圖、雕刻等美術知識。在操作上又與版畫製作,藏書票製作、浮雕製作、拓片製作相近。刻印要識篆、習篆,這又涉及古漢字及書體演變發展歷史。所以篆刻特色教學要與美術、文學、歷史、政治等其他學科相結合,通過教學拓寬學生的人文知識;繼承傳統和發揚光大相結合。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在摹刻、臨刻中繼承傳統,學習古人的藝術精華,但更要使學生在創造中發揚光大,古為今用,增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採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走出去學習、請進來指導相結合的立體化、多層面、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形式。目的是推動學生廣泛參與特色教學活動,在參與中增長智慧和創新能力,學有所長。

五、注重刀法練習

篆刻藝術從實用印章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以文人參與,自篆(寫印稿)自刻印章(篆刻作品)為標誌的。從篆刻作品的創作過程來看,主要是篆與刻過程的總和。篆的過程即設計印稿的過程,是作者對印文的選擇、造型與整方印作構思布局的不斷調整,以至符合作者審美追求的形式美的創作過程。刻的過程是作者對刀法的選擇和充分運用刀法的表意性來表達作品內涵美的創作過程。篆刻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如何?主要是由篆刻刀法的表意性所決定的。徐堅《印戔說》談到:“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以傳章法也,而刀法更難於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以摹,神不可摹。”

對於學生的刀法練習,我以演示法為主結合人人輔導的方式,力求學生完全掌握好沖刀法,切刀法,扎刀法技巧。在篆刻創作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刀法並能貫通始終,重點強調沖刀法的運刀角度,執刀方法,使學生能自如的完成做品。

六、課堂講授與分類指導相結合。

在初中開設篆刻藝術教學,課堂講授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深奧的知識全部搬給學生,也不能要求學生通過短時間學習就對篆刻有很深的了解,我認為,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提出高學生的認識,培養審美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不能如成人學篆刻那樣的要求。對部分基礎好學習興趣濃的學生可以介紹他們參加學校開設的第二課堂活動。在第二課堂的教學中,我採取根據學生不同個性、不同學習要求、不同學習基礎,區別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教學進度、深度的選擇應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課堂上講授文字發展史時,重點放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書的形體演變和比較方面。而在課外則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分類指導,為他們詳細介紹甲骨文的更多知識……。

中學篆刻藝術教學中,我採用的這些做法還只是上些初步性的探索。通過以上六方面的結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態度好,反映了他們對祖國古老的篆刻藝術的興趣,這是十分可喜的。做為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書法篆刻水平,並勤於鑽研教學方法,認真總結教學經驗,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微薄之力。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