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邊款刀法的繼承,學習浙派,學習趙之謙與錢耐青

邊款的文字,無論是陰文或陽文,都是通過刻刀刻制而完成的。刻刀的運用與印面的用刀法,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當然也有不少不同之處,故造成邊款文字的獨特性,也可稱為作者 的個性表現。

吳昌碩的邊款用刀方法,有許多與前代印人相同之處,那是對傳統的繼承,至於不同之處, 則是由其書法根基和用刀的個性所致。但吳昌碩的邊款形成也有一個成長和發展的過程:青年時期,款字刻得不成熟,點畫撇捺的刀法也顯得生硬,這大約是在30歲以前一段時期;35歲前,大都仿習前人之法,包括丁敬、蔣仁與鄧石如等人,行氣尚有,用刀之筆力較弱;三十六七 歲後,多用釘切單刀之法;40以後,漸趨成熟;五六十歲時可稱是他邊款中的高峰時期;晚年較老辣,用刀自如,有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但也有個別款用刀偏弱,疑是代刀或是體弱有病之時勉強之作。

1.學習浙派

吳昌碩的篆刻,無論是在印面或邊款方面,都受浙派的影響較多。僅以邊款看,受丁敬、蔣 仁、黃易等人的啟蒙也是明顯的。

丁敬(1695——1765,宇敬身,別號鈍丁、鈍叟等,杭州人)的“荔帷所居,宋純禮坊也,制印 記之,鈍叟”(圖445),從吳昌碩早年的“山農世伯大人教正,苕上吳俊卿篆”(圖446)中可見其影響,但尚未掌握其法,用刀較弱。中年後則見成熟,如“苦鐵擬鈍丁,戊申六月揮汗”(圖 447)。

黃小松(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杭州人)的“乙未重九刻寄瑤華居士,小松”(圖 448),昌碩也有類似的隸書雙刀款“吟軒先生正篆,己卯三月蒼石吳俊”(圖449),各人書法不一 樣,款面也各有區別。

黃小松另有行書款“河上水田人不要,有誰買我両中山……”(圖450),吳昌碩邊款中亦見此貌,如“丁丑七月七日為秋樵仁兄大人刻……”(圖451)中之“刻”字右長豎畫是切拉而成,與 小松中之“卜”“耶”等字之長豎似為一脈相承。另在“楚臣老兄正之……”(圖452)中的“之” 字,與小松款中的“之”字也頗相似。

“擬曼生司馬,老缶”(圖453)與“苦鐵擬鈍丁戊申六月揮汗”(圖447)的用刀、筆致,也甚為 相近。

2.學習皖派

吳昌碩的邊款與印面,也曾學習過皖派的鄧石如、吳讓之等人,但為時不長,影響也不如對 他印面的刀法那樣深廣。

學習鄧石如(1744——1805,字頑伯,號完白山人、浣白、古浣子等,安徽懷寧人>,可見他在 邊款上所示,如“源言事”款曰:“戊寅九月為篤翁仿完白山人”,或是“擬完白山人法,老缶”(“徐 庶”印款。見圖224)等。從其邊款作品看,如隸書款“完白作”(圖454),可同缶翁早年“吟軒先 生正篆,己卯三月蒼石吳俊”(圖449)。鄧之行草款“戊申初冬,泳亭先生屬…””(圖455),系 用重刀刻劃而成,在吳蒼石早年的“光緒二年七月廿有四日為子寬道兄刻……”(圖456)中可 略見一二,其中“光”“寬”“兄”等字下“兒”部,另“子寬仁兄屬……”(圖457>中的“寬”“兄”等 字,與鄧石如款中的“先”、“浣”等字中的“兒”部,都有相似之處。

學習吳讓之(1799—1870,原名廷颺,號讓之,別署讓翁、晚學居士等,江蘇儀徵人,篆刻法鄧石如)的款法用刀,如“魏稼孫鑒賞金石文字”一印款“同治二年十二月稼孫將之閩,作此志 別,讓之”(圖458)。在缶翁早年的“劼士方家正刻,乙未正月,昌碩記”(圖459)中的行書用筆 用刀,圓轉處頗多,近似讓翁。乂如“光緒二年七月……”(圖456)—款中之“刻”字的立刀部, 與讓翁款中的“別”字立刀部的用刀之法幾同出一轍。其它在印面中習讓翁刀法者更多,如“學 稼軒”一印款“苦鐵擬讓翁法”(圖460)即為一例。但在邊款中用鄧、吳二家之劃刻法極少見, 可能是缶翁認為此種方法不與他性近,故不作也。

3.學習趙之謙

吳昌碩學習趙之謙(1829—1884,字溈菽,號悲鳶等,紹興人)的邊款法有二:

一是以雙刀法刻陽文。如“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范敬 玉及亡女惠榛造像一區,願苦厄悉除往生凈土者”(圖461)在趙之前,少見有印人以陽文作款 者,趙開了頭,吳昌碩繼之,並有所發展。如“古鐵印高渾一路,阿倉”(圖462),同樣是陽文雙刀刻成,趙每字皆置於框內,而吳昌碩卻將筆畫延伸於框格之外,以使框格有變化,而更主要的 是使每個字更加舒展,有大氣磅礴之感,各字間更增加了相互穿插顧盼之姿。這些就是吳的發 展之處。

二是邊款中造像。以畫像人款,為趙之謙始創。吳昌碩繼之。如前圖中之坐於蓮花座上

4.學習錢耐青

錢松(1818——1860,字叔蓋,號耐青、西郭外史,杭州人 >,他的邊款習浙派後期一路,是以 切刀為主的單刀。吳昌碩早年曾學過他的治款、印刀法。我們從錢松早年款字“丁已立春前一 日,西郭外史自篆”(圖463)中可見吳對他心儀久矣。在昌石早年的“壽石仁兄大法家,甲申九 月倉石吳俊”(圖464)中,可見他對錢氏切刀的學習與領會程度;尤其是在“昌石道人篆於吳下寓廬”(圖465)-款中之“篆”字,與錢松的“……西郭外史自篆”(圖463)中的“篆”字比較,幾乎 同出一轍。另錢松的四面長款:“富春胡鼻山苻宋紹聖二年題記……”(圖466)中的“耐青”兩 字,也同吳昌碩的“仿錢耐青,蒼石”(圖467〉一款中“耐青”兩宇的結體與用刀更為相近,似若 同出一手。

吳昌碩邊款的用刀,先後繼承了浙派、皖派和趙之謙、錢松等人技巧,並能融匯貫通,在自 己原有的書法、繪畫、篆刻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特有的風格,也可以說對邊款藝術作了有力的推動與發展。

–本文節選自西泠印社劉江著《吳昌碩篆刻及其邊款》。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