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边款刀法的继承,学习浙派,学习赵之谦与钱耐青

边款的文字,无论是阴文或阳文,都是通过刻刀刻制而完成的。刻刀的运用与印面的用刀法,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少不同之处,故造成边款文字的独特性,也可称为作者 的个性表现。

吴昌硕的边款用刀方法,有许多与前代印人相同之处,那是对传统的继承,至于不同之处, 则是由其书法根基和用刀的个性所致。但吴昌硕的边款形成也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青年时期,款字刻得不成熟,点画撇捺的刀法也显得生硬,这大约是在30岁以前一段时期;35岁前,大都仿习前人之法,包括丁敬、蒋仁与邓石如等人,行气尚有,用刀之笔力较弱;三十六七 岁后,多用钉切单刀之法;40以后,渐趋成熟;五六十岁时可称是他边款中的高峰时期;晚年较老辣,用刀自如,有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但也有个别款用刀偏弱,疑是代刀或是体弱有病之时勉强之作。

1.学习浙派

吴昌硕的篆刻,无论是在印面或边款方面,都受浙派的影响较多。仅以边款看,受丁敬、蒋 仁、黄易等人的启蒙也是明显的。

丁敬(1695——1765,宇敬身,别号钝丁、钝叟等,杭州人)的“荔帷所居,宋纯礼坊也,制印 记之,钝叟”(图445),从吴昌硕早年的“山农世伯大人教正,苕上吴俊卿篆”(图446)中可见其影响,但尚未掌握其法,用刀较弱。中年后则见成熟,如“苦铁拟钝丁,戊申六月挥汗”(图 447)。

黄小松(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杭州人)的“乙未重九刻寄瑶华居士,小松”(图 448),昌硕也有类似的隶书双刀款“吟轩先生正篆,己卯三月苍石吴俊”(图449),各人书法不一 样,款面也各有区别。

黄小松另有行书款“河上水田人不要,有谁买我両中山……”(图450),吴昌硕边款中亦见此貌,如“丁丑七月七日为秋樵仁兄大人刻……”(图451)中之“刻”字右长竖画是切拉而成,与 小松中之“卜”“耶”等字之长竖似为一脉相承。另在“楚臣老兄正之……”(图452)中的“之” 字,与小松款中的“之”字也颇相似。

“拟曼生司马,老缶”(图453)与“苦铁拟钝丁戊申六月挥汗”(图447)的用刀、笔致,也甚为 相近。

2.学习皖派

吴昌硕的边款与印面,也曾学习过皖派的邓石如、吴让之等人,但为时不长,影响也不如对 他印面的刀法那样深广。

学习邓石如(1744——1805,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浣白、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可见他在 边款上所示,如“源言事”款曰:“戊寅九月为笃翁仿完白山人”,或是“拟完白山人法,老缶”(“徐 庶”印款。见图224)等。从其边款作品看,如隶书款“完白作”(图454),可同缶翁早年“吟轩先 生正篆,己卯三月苍石吴俊”(图449)。邓之行草款“戊申初冬,泳亭先生属…””(图455),系 用重刀刻划而成,在吴苍石早年的“光绪二年七月廿有四日为子宽道兄刻……”(图456)中可 略见一二,其中“光”“宽”“兄”等字下“儿”部,另“子宽仁兄属……”(图457>中的“宽”“兄”等 字,与邓石如款中的“先”、“浣”等字中的“儿”部,都有相似之处。

学习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号让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等,江苏仪征人,篆刻法邓石如)的款法用刀,如“魏稼孙鉴赏金石文字”一印款“同治二年十二月稼孙将之闽,作此志 别,让之”(图458)。在缶翁早年的“劼士方家正刻,乙未正月,昌硕记”(图459)中的行书用笔 用刀,圆转处颇多,近似让翁。乂如“光绪二年七月……”(图456)—款中之“刻”字的立刀部, 与让翁款中的“别”字立刀部的用刀之法几同出一辙。其它在印面中习让翁刀法者更多,如“学 稼轩”一印款“苦铁拟让翁法”(图460)即为一例。但在边款中用邓、吴二家之划刻法极少见, 可能是缶翁认为此种方法不与他性近,故不作也。

3.学习赵之谦

吴昌硕学习赵之谦(1829—1884,字沩菽,号悲鳶等,绍兴人)的边款法有二:

一是以双刀法刻阳文。如“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 玉及亡女惠榛造像一区,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图461)在赵之前,少见有印人以阳文作款 者,赵开了头,吴昌硕继之,并有所发展。如“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图462),同样是阳文双刀刻成,赵每字皆置于框内,而吴昌硕却将笔画延伸于框格之外,以使框格有变化,而更主要的 是使每个字更加舒展,有大气磅礴之感,各字间更增加了相互穿插顾盼之姿。这些就是吴的发 展之处。

二是边款中造像。以画像人款,为赵之谦始创。吴昌硕继之。如前图中之坐于莲花座上

4.学习钱耐青

钱松(1818——1860,字叔盖,号耐青、西郭外史,杭州人 >,他的边款习浙派后期一路,是以 切刀为主的单刀。吴昌硕早年曾学过他的治款、印刀法。我们从钱松早年款字“丁已立春前一 日,西郭外史自篆”(图463)中可见吴对他心仪久矣。在昌石早年的“寿石仁兄大法家,甲申九 月仓石吴俊”(图464)中,可见他对钱氏切刀的学习与领会程度;尤其是在“昌石道人篆于吴下寓庐”(图465)-款中之“篆”字,与钱松的“……西郭外史自篆”(图463)中的“篆”字比较,几乎 同出一辙。另钱松的四面长款:“富春胡鼻山苻宋绍圣二年题记……”(图466)中的“耐青”两 字,也同吴昌硕的“仿钱耐青,苍石”(图467〉一款中“耐青”两宇的结体与用刀更为相近,似若 同出一手。

吴昌硕边款的用刀,先后继承了浙派、皖派和赵之谦、钱松等人技巧,并能融汇贯通,在自 己原有的书法、绘画、篆刻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也可以说对边款艺术作了有力的推动与发展。

–本文节选自西泠印社刘江著《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