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為桐鄉人沈伯雲刻的三枚印,引出了一段金石佳話

君匋藝術院收藏的吳昌碩152方印章,涵蓋了吳昌碩各個創作時期的作品。其中吳昌碩為桐鄉人沈伯雲所刻的三枚印章,還引出了一段金石佳話。

這三枚印章分別刻於吳昌碩41歲到44歲之間,此間他雲遊杭州、嘉興、上海、湖州、蘇州等地,尋師訪友,廣收博覽。

桐鄉是吳昌碩到嘉興、上海的必經之路,吳昌碩曾數次到桐鄉,與當地的藝術家胡钁、吳伯滔、沈伯雲等交往甚密。這三方印章的主人沈伯雲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收藏家。

沈伯雲,名雲、慶雲,字伯雲、書卿,號松隱,浙江桐鄉石門人,生卒不詳,為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補庚申科秀才,據此推算,年齡應該和吳昌碩相仿。

圖一“沈伯雲所得金石書畫”,為一枚普通青田石印,六面方。體高5厘米,面縱寬均2.5厘米。款署左側,真書陽文三行,有界欄:“甲申十有一月,伯雲屬刻九字印。昌石吳俊記。”是印刻於1884年,時吳昌碩41歲。此印取法古璽,布局為朱文,界井形欄。尤其是界欄陽文邊款,直接取法《始平公造像》,古茂質樸間不乏靈動。

圖一:“沈伯雲所得金石書畫”印

圖一邊款

圖二“慶雲私印”為青田石印,六面方。體高4.8厘米,面縱寬均2.2厘米。朱文。款署左側,真書四行:“伯雲仁兄,以漢唐鏡拓本持贈,屬刻此石。丙戌秋,倉石吳俊,記於缶廬。”第三行“刻”字,已圈去。此印刻於1886年,時吳昌碩43歲。是印印面分朱布白規矩,筆意勝於刀味,有漢封泥的古拙氣息。

圖二:“慶雲私印”

圖二邊款

圖三“石門沈雲”青田,六面方。體高3.9厘米弱,面縱寬均2.2厘米。朱文。款署內左二側,真書各四行:“點點梅花媚古村,瑩瑩燈火照青貧。缶廬風雪寒如此,著個吟詩缶道人。昨晚為松隱作畫,得二十八字。丁亥二月十四日,昌石吳俊。”是印刻於1887年,時吳昌碩44歲。將《石鼓文》篆書的結體融入印文當中,形成上緊下松、左低右高的結構特徵,是吳昌碩特有的一種篆刻風格,在這方印章中,這種風格已露端倪。

圖三:“石門沈雲”

圖三邊款

由邊款內容可見,吳昌碩和沈伯雲之間互贈有無,各取所好,其樂融融也。

1880年,吳昌碩以《篆雲樓印存》請教吳雲(平齋),吳云為之刪削後,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自此,吳昌碩有多本印譜都以“削觚廬印存”名。曾見桐鄉籍收藏家手中亦有名《削觚廬印存》的吳昌碩印譜。內有沈伯雲手書一篇,記敘其與吳昌碩二人訂交及成譜之來龍去脈,當為此《削觚廬印存》之獨有。

沈伯雲手書云:“余於庚辰秋,在家淇泉處見石印數方,壬午夏在陸存齋家見楷書《吳退樓墓誌》,知其藝之工,不知其品之介、人之雅焉。甲申訂交於吳門,暢論金石,相見恨晚。嗣遇同客時,無不朝夕過從,一時不見不樂也……今春二月,余自石回吳,倉石由海上歸來,復得暢敘。倉石用韓非子‘道無雙’三字刻印見貽,遂借其各石印,並乞轉假所鐫庸老諸石,倩學古堂主人手拓邊款,共計一百二十餘印……光緒十三年丁亥清明日,毘陵舟次松隱闇主沈雲。”

讀此印譜可知:其一,沈伯雲與吳昌碩的確切訂交時間是光緒十年,即1884年於蘇州。其二,光緒十三年,吳昌碩贈印存予沈伯雲。其三,譜中收錄之印大多為吳昌碩為沈伯雲、楊峴所治及自用印,其中包括文章中三方沈伯雲名號章。實為研究吳昌碩早期篆刻藝術的珍貴史料。

根據中國美術學院沈樂平教授分析,以吳氏居住之地為界定標準,可將其篆刻風格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二十九歲之前,以居安吉老家為主,稱為萌生與基礎階段;第二階段,二十九至四十四歲,此間他雲遊杭州、嘉興、上海、湖州、蘇州等地,為廣收博覽的階段;第三階段,四十四歲至七十歲,其時主要活動在蘇、滬兩地,為風格固定期;第四階段,為七十歲以後基本定居海上,暮年升華期。

篆刻家在不同地域和條件下,其交友、學習、研究、創作等外在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伴隨着他的藝術探索過程,其篆刻風格亦隨之而變。縱觀吳昌碩的印風變化,這幾個階段的劃分還是合理的。

本文介紹的三方印章取法多樣,創作手段豐富,可見這一時期吳昌碩在不斷嘗試中積累經驗。這三枚珍貴的印章不僅見證了吳昌碩和沈伯雲的金石因緣,也佐證了沈樂平教授對吳昌碩篆刻藝術的四分法。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