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之邊款,為什麼很少有年字,那應該該怎麼記錄

我們讀一方印,一般除了印面及印蛻外,還是會注意到一方印的邊款,而邊款往往反映出了篆刻作者的學識水平,書法水平,刻這一方印時的心情、心得,技法上的出發點,章法上的思考等,甚至還能從邊款里讀出一段故事來,打算回頭寫篇文章專門說說邊款。

今天先說個小細節,就是我們看大部分的印章邊款,裡面都沒有“年”這個字,表達年份時,都是丙申秋月、丁亥孟冬等等這樣的紀年方式,像趙之謙的那方著名的“何傳洙印”的邊款,最後署年份就是丁巳冬十月:

a10308_01

a10308_02

再比如丁敬的“白雲峰主”的邊款,乾脆就只有甲戌一個干支年號,月份都沒有:

a10308_03

a10308_04

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多舉了。

邊款里署上年份的我們叫“年月款”或“時間款”,大部分情況下是刻上刻印的年代日期,這一類邊款一般是年月在先,姓名在後,作用是方便印人在日後檢視自己的印風印貌的變遷。

年月款大多用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來紀年刻制,而這種刻制的方法中,“年”字在邊款里見得少,於是有的印人就把這一條視作鐵律,認為“年”字不能刻在邊款里,甚至說,刻“年”不吉之類的話,其實,這可能是誤解,而之所以不在邊款里刻“年”字,原因可能大致有這些:

1、干支紀年的原因。既然用了中國的天干地支來紀年,而中國的天干地支又是60年一個循環(見下表),過去很少有一個藝術家能在兩個相同的干支年份里刻成熟的印作,刨去少年時期,就算10歲開始刻印,也需要活到70歲以上,才能重刻相同的干支紀年印章。

a10308_05

因此大部分藝人認為,既然用干支紀年,而干支一望而知就是年份,年字是多餘的字,於是省減掉了“年”字;

2、年字的字義較豐富的原因。除了表示年份外,還有另外的意思,如它的本義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另外還可以用來指一年的收成,年節、壽命、年齡等,甚至還有姓氏為年的,為了避免誤署,於是省掉年字,確保時間款的簡潔明確。

3、追求雅緻的原因。“年”字因為表示序列,文人們認為是俗字,刻在印章上不雅,甚至每一季,每一月,文人們都額外又起了相應的名字,各季節分別如下表:

a10308_06

而每個月份,古人又根據不同月份的季節徵候情況起了很多名字,比如:

a10308_07

(如果看不清,可以點圖片,放大了看)

於是,文人們在刻邊款時,署上年份月份的雅稱就好了,那個年字顯然多餘。

4、“年”字用來記述年齡。大部分在邊款里用到年字的,都用年字來記錄刻印人的年齡,比如吳昌碩的“葛昌枌印”的邊款:

a10308_08

這時,年字指創作者的年齡,這種用法在邊款中很多,也不更多舉例,其實,這裡的年也起到紀年的作用,不過,是以作者的年齡為紀年方法的。

5、用到公元紀年或者年號紀年時,用“年”。當作者用皇帝的年號作紀年方式,而不用干支紀年時,就用到年字,比如吳昌碩的“山石齋”的邊款,嘉慶九“年”……是用的皇帝的年號:

a10308_09

比如鄧散木的“跋扈將軍”的邊款,時二十六“年”,指的是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a10308_10

再比如用的公元紀年的如諸樂三的“晚明樓”的邊款,乾脆就是一九六五“年”……:

a10308_11

上邊這三種,不用干支紀年,也不用年齡紀年的,就用到了年。

6、綜合應用。有些印章的作者,既用年號紀年,又用干支紀念,邊款里的時間記得特別清楚,這時候也用到“年”,比如吳讓之的“懼盈齋主”的邊款,咸豐九“年”歲在己未……,既有帝號,又有干支,這跟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開篇就寫“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一個意思。:

a10308_12

當然,也有在印中用到年字,但實際上跟紀年並不相干的,就是平常的敘事,比如齊白石的“四不怕者”的邊款,第一行就用了兩個“年”字:

a10308_13

a10308_14

綜合上邊這些內容,我們能清楚地得出結論:

用干支紀年時,省去“年”字,既簡省,又雅緻,用公元紀年時,最好加上“年”字,至於行文中用到年字時,該怎麼用就怎麼用,沒那麼多忌諱。

那些老輩相傳的不正確的規矩,不必迷信,我們只要大致遵循署款時,年月在先,姓名在後,大致就出不了大問題。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