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之边款,为什么很少有年字,那应该该怎么记录

我们读一方印,一般除了印面及印蜕外,还是会注意到一方印的边款,而边款往往反映出了篆刻作者的学识水平,书法水平,刻这一方印时的心情、心得,技法上的出发点,章法上的思考等,甚至还能从边款里读出一段故事来,打算回头写篇文章专门说说边款。

今天先说个小细节,就是我们看大部分的印章边款,里面都没有“年”这个字,表达年份时,都是丙申秋月、丁亥孟冬等等这样的纪年方式,像赵之谦的那方著名的“何传洙印”的边款,最后署年份就是丁巳冬十月:

a10308_01

a10308_02

再比如丁敬的“白云峰主”的边款,干脆就只有甲戌一个干支年号,月份都没有:

a10308_03

a10308_04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多举了。

边款里署上年份的我们叫“年月款”或“时间款”,大部分情况下是刻上刻印的年代日期,这一类边款一般是年月在先,姓名在后,作用是方便印人在日后检视自己的印风印貌的变迁。

年月款大多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来纪年刻制,而这种刻制的方法中,“年”字在边款里见得少,于是有的印人就把这一条视作铁律,认为“年”字不能刻在边款里,甚至说,刻“年”不吉之类的话,其实,这可能是误解,而之所以不在边款里刻“年”字,原因可能大致有这些:

1、干支纪年的原因。既然用了中国的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中国的天干地支又是60年一个循环(见下表),过去很少有一个艺术家能在两个相同的干支年份里刻成熟的印作,刨去少年时期,就算10岁开始刻印,也需要活到70岁以上,才能重刻相同的干支纪年印章。

a10308_05

因此大部分艺人认为,既然用干支纪年,而干支一望而知就是年份,年字是多余的字,于是省减掉了“年”字;

2、年字的字义较丰富的原因。除了表示年份外,还有另外的意思,如它的本义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另外还可以用来指一年的收成,年节、寿命、年龄等,甚至还有姓氏为年的,为了避免误署,于是省掉年字,确保时间款的简洁明确。

3、追求雅致的原因。“年”字因为表示序列,文人们认为是俗字,刻在印章上不雅,甚至每一季,每一月,文人们都额外又起了相应的名字,各季节分别如下表:

a10308_06

而每个月份,古人又根据不同月份的季节征候情况起了很多名字,比如:

a10308_07

(如果看不清,可以点图片,放大了看)

于是,文人们在刻边款时,署上年份月份的雅称就好了,那个年字显然多余。

4、“年”字用来记述年龄。大部分在边款里用到年字的,都用年字来记录刻印人的年龄,比如吴昌硕的“葛昌枌印”的边款:

a10308_08

这时,年字指创作者的年龄,这种用法在边款中很多,也不更多举例,其实,这里的年也起到纪年的作用,不过,是以作者的年龄为纪年方法的。

5、用到公元纪年或者年号纪年时,用“年”。当作者用皇帝的年号作纪年方式,而不用干支纪年时,就用到年字,比如吴昌硕的“山石斋”的边款,嘉庆九“年”……是用的皇帝的年号:

a10308_09

比如邓散木的“跋扈将军”的边款,时二十六“年”,指的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a10308_10

再比如用的公元纪年的如诸乐三的“晚明楼”的边款,干脆就是一九六五“年”……:

a10308_11

上边这三种,不用干支纪年,也不用年龄纪年的,就用到了年。

6、综合应用。有些印章的作者,既用年号纪年,又用干支纪念,边款里的时间记得特别清楚,这时候也用到“年”,比如吴让之的“惧盈斋主”的边款,咸丰九“年”岁在己未……,既有帝号,又有干支,这跟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开篇就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一个意思。:

a10308_12

当然,也有在印中用到年字,但实际上跟纪年并不相干的,就是平常的叙事,比如齐白石的“四不怕者”的边款,第一行就用了两个“年”字:

a10308_13

a10308_14

综合上边这些内容,我们能清楚地得出结论:

用干支纪年时,省去“年”字,既简省,又雅致,用公元纪年时,最好加上“年”字,至于行文中用到年字时,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没那么多忌讳。

那些老辈相传的不正确的规矩,不必迷信,我们只要大致遵循署款时,年月在先,姓名在后,大致就出不了大问题。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