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款創作漫談,邊款的歷史變遷,及各種邊款刀法的演變

邊款是印章印面刻制完成後在石頭的一邊或兩邊甚至四邊刻上文字,故稱邊款,也稱側款、印跋、款識。印章邊款的出現,是在印章的實用中產生的,古代印章上多無邊款,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印章質地都是銅的、玉的,過於堅硬,不易鑿刻的緣故。約在隋唐時代的官印有鑿刻的年號款出現(見圖1)。

a10292_01

圖1 隋印鑿款

宋代官印,印背上也大都刻有年款和鑄造機關(見圖2)。

a10292_02

圖2 宋官印鑿款

當時的邊款還談不上是什麼藝術,從現有的實物發現元代之前私印很少有鑿款。也許在當時人們不重視邊款。自元代以後,王冕用石料作為刻印的材料,給篆刻創作帶來了方便,再加上文人自己動手刻制印章,這就需要在刻制的印章上落款。

後由明代文人將實用邊款轉化為藝術邊款,邊款藝術開始流行起來。刻邊款如刻印文一樣有雙刀、單刀之分。從資料上看出文彭的邊款是用雙刀刻成,他是先寫好款字再依墨下刀,每一筆都是雙面下刀,猶如刻碑(見圖3),文彭是最先用雙刀法刻款的。

a10292_03

圖3 文彭雙刀邊款

後何震也學文彭雙刀刻款,也有時擴單刀刻款(見圖4)。

a10292_04

圖4 何震單刀邊款

“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見沙孟海《印學史》)(見圖5)。

a10292_05

圖5 丁敬單刀邊款

在明代刻邊款字數最多的是魏植所刻的“悔庵”印,該印刻五面款計284字,是《心經》全文。到清代邊款藝術已經走向成熟。刻款字數最多的是蔣仁刻自用印“蔣山堂印”四面長款計488字,且筆筆見刀讓人佩服。而一印作五面款並且是五種字體的是清代高鳳翰所刻“雪泥亭長”印,分別作真、行、草、隸、篆五體,很有趣味,比較少見(見圖6)。

a10292_06

圖6 高鳳翰五體邊款

古人刻邊款確立一定的位置,主要是為了蓋印的方便,也防止把印章蓋顛倒。潘天壽先生在《治印談叢》中說:

“具款有一定之面,刻一面者,須刻在印的左側。刻兩面者,始於印之前面(即向己之一面),終於左側。刻三面者起於右側,終於左側。刻四面者,起於後面仍終於左側。刻五面者,起於印後,終於頂上。亦有無論一面二面以至五面均起於左面者,亦有刻一面於頂上,或向己一面者。”(《潘天壽美術文集》)。

邊款內容一般多是刻上作者的姓名(如果只刻作者名字的又稱窮款,見圖7)、上下款、刻制時間(多用干支紀年)(見圖8)、地點印文出處,等等,也有作者表達對藝術見解,也有加圖案追求圖文並茂的(圖9)。也有的篆刻家在一方印章刻一面款或兩面甚至四面長款。

圖7-圖9

a10292_07

圖7 吳讓之邊款

a10292_08

圖8 趙之謙邊款

a10292_09

圖9 趙之謙邊款

《通雅》稱:款是陰字凹下去的,識是陽字凸出的,在印章中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邊款一般都是刻陰文,陽文比較少,晚清篆刻大家趙之謙以陽文擬六朝造像碑刻入邊款,開創陽文入邊款之先例。吳昌碩也常有陽文入款的作品。刻邊款的用刀方法與刻印面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別是刻不同書體的邊款對用刀要求也各不相同,明歸世昌談用刀有16種刀法,清姚晏論刀有19種刀法,但說法太玄。其實在實踐中只有沖刀與切刀兩種刀法。如自由式款只要熟悉了就可以直接在印側隨意刻,以刀代筆,以石當紙,自由揮灑。我也嘗試真、草、隸、篆等多種不同的書體創作四面長邊款,四面長款就要計算邊款的字數也可以在石頭四周打草稿,當然也要看刻何種形式的邊款,這要根據創作具體情況來定。不同的字體對刀法要求也不一樣,這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總結。

我刻甲骨文、小篆的邊款與寫字一樣中鋒用刀,中則藏鋒斂鍔,筋骨在中。圓線條可採用“披”“削”的刀法,直,要筆法剛健;曲,要血脈貫通。長線條可用“拉”的刀法,使之刻出的線條與小篆、甲骨文的氣息相契合(也可以用沖刀的方法),甲骨文款以自由式章法,行與行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每行與行之間都相互呼應,相互協調。秦士尉先生刻甲骨文邊款也擬此章法(見圖10)。

a10292_10

圖10 秦士尉甲骨文邊款

我也嘗試用單刀中、側鋒並用刻大篆邊款也別有味道(見圖11)。 

a10292_11

圖11 吳自標甲骨文邊款

刻隸書邊款我一般用單刀直衝,為表現出橫畫的“蠶頭”“燕尾”部分則以兩刀完成,第一刀完成後再把石頭反過來接第一刀由輕到重下刀即可。長豎用刀則以拉為主,短豎用切刀法,捺畫則把石頭倒過來由輕漸重即可表現出線條波磔的效果,形成一邊光一邊毛自然崩裂而產生的拙樸、斑駁的意趣。有時選擇的石頭品種不同線條的崩裂效果也不同。

楷書款線條是由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組成,除一些長橫、撇、捺外用刀尖重壓即可以。楷書刻法在我們創作中應用比較多,自由式章法比較簡便又快捷。如要想刻出有六朝魏碑味道的楷書則就要注意用刀輕重、緩急和掌握魏碑的主要特徵(見圖12)。

a10292_12

圖12 吳自標楷書邊款

行草書圓筆畫較多可以採用沖、切並用再輔以削、拉等用刀方法,特別是在有“圓”“s”處的地方有些筆畫也可以分幾刀去完成,形成筆斷而意連的藝術效果(見圖13)。

a10292_13

圖13 吳自標行草邊款

邊款是篆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枚印章中,邊款和印面的關係,如同書畫中的題款一樣不可缺少。沒有邊款的印章,就好像一幅字畫上沒有作者落款一樣,不能算作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欣賞一幅好的邊款就如欣賞一幅精美的袖珍拓片,給人以美的享受。

從明清傳世的名家篆刻作品來看,邊款也為我們提供了鑒定這些作品的真偽依據,也為研究篆刻家的藝術生平、愛好以及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資料。當代不少篆刻家在創作印面的同時也致力於邊款的研究,並且創作出一方方精美絕倫的邊款並且有着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使篆刻藝術更加完美。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邊款創作漫談,邊款的歷史變遷,及各種邊款刀法的演變》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