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鄧石如以書入印思想,吳熙載篆刻風格研究,岑元超

【摘要】:清代中晚期,因避文字之獄,許多文人、學者和藝術家轉而投身於文字學和金石碑版的考證研究中,致使學篆之風日盛。其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他們借古開今,標新立異,給清代印壇帶來了新的生機。吳讓之傳承了鄧石如“以書入印”的思想,並將其完美結合,是中國篆刻藝術由古代進入近代的標誌性人物。對清中葉以後印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關鍵詞】:吳熙載;書法;篆刻

吳熙載( 1799 – 1870)生於清嘉慶四年,卒於同治九年,原名廷揚,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別署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著名書法篆刻家吳讓之為鄧石如藝術流派的發揚光大者,深得鄧氏以隸書的筆法作篆書的奧訣,字法精熟,結體工穩,運筆爽暢,收筆處往往刷出,動勢較強。他踐行了鄧石如“印從書出”的思想,其治印集合其篆書特點,以石帶紙,以刀帶筆,達到了刀筆相融,使書印合一的表現有了嶄新的境界,讓書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間有了更大的容量。

(一)漢印風格對吳熙載的篆刻影響

窗體頂端

中國篆刻藝術源於先秦,盛於兩漢,明清時期發展到繁榮的高峰。從篆刻藝術興起至今,歷代印人都從秦漢印章中汲取營養。漢印的風格體現了方正、平和、博大等特徵與中國古代藝術中佔主導地位的審美思想是一致的。自元代趙孟順和吾丘衍提倡開始,“印宗秦漢”的思想都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印人的創作思路和藝術風格。

據記載吳讓之在十五歲時就見到漢印並受益匪淺,在《吳讓之印存》自序云:“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義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以漢碑入漢印,完白山人開之,所以獨有千古。”[1]這個說明吳讓之在早期的印章取法中主要總漢印,在他三十歲之後開始從鄧石如篆刻藝術汲取養分並形成了自己的風貌。

在吳讓之早期的篆刻中,我們看到白文印受到漢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吳熙載印”、“熙載治印”布局來源於漢印,線條不求均滿,筆畫疏處任其留紅,吸收漢印質樸而又之以動的藝術感受。吳讓之在篆刻藝術上借鑒了鄧石如的風格後,還保留自己當初學習漢印的精髓所在。並沒有放棄漢印的藝術精髓,反而創造出自己完美的藝術風格。在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說:“讓之於印,宗鄧氏而歸漢人”等,也說明吳讓之在篆刻藝術創作中受到了漢印的影響。

(二)清代碑學“印從書出”對吳熙載的篆刻影響

清中期因金石學盛行,文人篆刻家藉助書法、金石、考據學問進一步完善而空前繁榮,其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他們借古開今,標新立異,創新發展,給清代印壇帶來了新的生機。鄧石如多年研求玉筯篆基礎上,銳意革新,將書法與篆刻緊密結合,形成了“書從印入,印從書出”[2]的藝術觀念,故其篆書篆刻取法髙古,筆意盎然,氣象一新,對清中葉乃至以後的印學發展產生了革新意義,被譽為“國朝第一”[3]。

窗體頂端

包世臣對鄧石如極為推崇,曾經在《藝舟雙輯.國朝書品》中推包氏篆隸書為神品:“神品一人:鄧石如隸及篆書”。吳讓之受業於包世臣的門下,通過包世臣對鄧法的傳授,加上包世臣的論書思想,鄧石如的書學思想便早早植入了吳讓之的心中。吳讓之三十四歲創作《觀滄海者難為水》,此印即體現了“印從書出”的創作理念。吳讓之的篆法非常像鄧石如,圓圈中弧狀筆畫的處理、方形中圓形筆畫的處理及楠圓中“水”的處理,由此可窺見此時吳讓之的篆書風格己經初具鄧石如的面貌。

吳讓之長期仿漢,潛心師法鄧石如,將鄧石如“印從書出”的字法之理,在印文中突出書法意趣,在篆刻藝術上充分發揮,拓展出新的意蘊和境界。他把剛勁飄逸的獨特書風融入到印文中,其印文字法面目自然獨具,將篆書古樸圓勁、生動自然的變化姿態運用到篆刻創作實踐中。朱文印“逃禪煮石之間”,其字法均等、巧妙其中、注重筆意、靈動秀逸,用筆跌宕生姿,用刀爽快利落,筆中有刀,刀中見筆,刀筆相融,有渾然天成之妙。

吳讓之治印不守成法,廣采博收,師古為新,繼承和發揚了鄧石如“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藝術觀,在繼承中發展了“鄧派”篆刻的個性特徵。其篆刻章法採用穩健的小篆入印,注重虛實的處理,疏密得當,在平穩中求新奇,以表現篆刻整體結構美為原則,故白文印章法布局較沉着勁健,平穩端莊,淵雅凝鍊,氣勢豪邁,如“硯山”印; 朱文印圓轉流美,委婉細膩,分朱布白虛實分明。加之他能將篆書的筆意在篆刻中充分展現,“以書入印”,“刀筆相融”,因此,他的朱文印能平正中見飄逸,文雅中見勁麗,俊逸中見洒脫,渾樸中見圓潤的獨特面貌,盡顯篆刻的文人氣和書卷氣。

(三)篆書風格形成後對吳熙載的篆刻影響

吳讓之深得鄧氏以隸書的筆法作篆書的奧訣[4],印文是圓中寓含方,剛柔相融,線條粗細相間,整體看來婀娜多姿,流暢生動。章法上,布局用心多變化,循着篆書的規律,有時會有穿插的排列方式。[5]

其刀法運用靈活,善以沖刀為主,刀法與印文結合。行刀輕靈勁利,以沖、削取勢,刀筆結合完美,天趣盎然。無論是運刀還是用筆,都體現出輕重疾徐,使轉提按等筆意刀趣。如朱文印“觀海者難為水”,以小篆入印,全印平正端莊,疏密得當,對稱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用筆圓潤,靈動多姿,用刀從容,沉雄舒展。被清末金石書畫家吳昌碩譽為: “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6]從中可見其篆刻的審美主張與藝術特點。

總結

吳讓之篆刻藝術初看平易,似信手而為,但透過其流暢委婉、舉重若輕的線條和自然連斷而空靈的轉折,以及無為而治的疏密空間,無不體現其過人的智慧,從而把鄧石如所倡導的以筆意取勝的風格推向高峰,成為鄧石如藝術流派的真正發揚光大者,使書印合一的表現有了嶄新的境界,讓書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間有了更大的容量。吳讓之小篆書法與篆刻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黃士陵、吳昌碩、錢瘦鐵、來楚生等人皆取法於他。

參考文獻:

[1]李早.吳讓之印存[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2]( 清) 魏錫曾. 吳讓之印存·跋[A]/ /韓天衡. 歷代印學論文選:下冊[C].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596.

[3]鄧散木.篆刻學[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57.

[4]程俊英.吳讓之印風的來源及其影響[J].書法賞評,2007(5).

[5]劉江.篆刻美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6] ( 清) 吳昌碩. 吳讓之印存. 跋[A]/ /韓天衡. 歷代印學論文選:下冊[C].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598.


erweima_wbz印譜.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獲取: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