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邓石如以书入印思想,吴熙载篆刻风格研究,岑元超

【摘要】:清代中晚期,因避文字之狱,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转而投身于文字学和金石碑版的考证研究中,致使学篆之风日盛。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对清中叶以后印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吴熙载;书法;篆刻

吴熙载( 1799 – 1870)生于清嘉庆四年,卒于同治九年,原名廷扬,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著名书法篆刻家吴让之为邓石如艺术流派的发扬光大者,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收笔处往往刷出,动势较强。他践行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其治印集合其篆书特点,以石带纸,以刀带笔,达到了刀笔相融,使书印合一的表现有了崭新的境界,让书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有了更大的容量。

(一)汉印风格对吴熙载的篆刻影响

窗体顶端

中国篆刻艺术源于先秦,盛于两汉,明清时期发展到繁荣的高峰。从篆刻艺术兴起至今,历代印人都从秦汉印章中汲取营养。汉印的风格体现了方正、平和、博大等特征与中国古代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自元代赵孟顺和吾丘衍提倡开始,“印宗秦汉”的思想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印人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

据记载吴让之在十五岁时就见到汉印并受益匪浅,在《吴让之印存》自序云:“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义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1]这个说明吴让之在早期的印章取法中主要总汉印,在他三十岁之后开始从邓石如篆刻艺术汲取养分并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在吴让之早期的篆刻中,我们看到白文印受到汉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吴熙载印”、“熙载治印”布局来源于汉印,线条不求均满,笔画疏处任其留红,吸收汉印质朴而又之以动的艺术感受。吴让之在篆刻艺术上借鉴了邓石如的风格后,还保留自己当初学习汉印的精髓所在。并没有放弃汉印的艺术精髓,反而创造出自己完美的艺术风格。在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说:“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汉人”等,也说明吴让之在篆刻艺术创作中受到了汉印的影响。

(二)清代碑学“印从书出”对吴熙载的篆刻影响

清中期因金石学盛行,文人篆刻家借助书法、金石、考据学问进一步完善而空前繁荣,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创新发展,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邓石如多年研求玉筯篆基础上,锐意革新,将书法与篆刻紧密结合,形成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2]的艺术观念,故其篆书篆刻取法髙古,笔意盎然,气象一新,对清中叶乃至以后的印学发展产生了革新意义,被誉为“国朝第一”[3]。

窗体顶端

包世臣对邓石如极为推崇,曾经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推包氏篆隶书为神品:“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吴让之受业于包世臣的门下,通过包世臣对邓法的传授,加上包世臣的论书思想,邓石如的书学思想便早早植入了吴让之的心中。吴让之三十四岁创作《观沧海者难为水》,此印即体现了“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吴让之的篆法非常像邓石如,圆圈中弧状笔画的处理、方形中圆形笔画的处理及楠圆中“水”的处理,由此可窥见此时吴让之的篆书风格己经初具邓石如的面貌。

吴让之长期仿汉,潜心师法邓石如,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字法之理,在印文中突出书法意趣,在篆刻艺术上充分发挥,拓展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他把刚劲飘逸的独特书风融入到印文中,其印文字法面目自然独具,将篆书古朴圆劲、生动自然的变化姿态运用到篆刻创作实践中。朱文印“逃禅煮石之间”,其字法均等、巧妙其中、注重笔意、灵动秀逸,用笔跌宕生姿,用刀爽快利落,笔中有刀,刀中见笔,刀笔相融,有浑然天成之妙。

吴让之治印不守成法,广采博收,师古为新,继承和发扬了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艺术观,在继承中发展了“邓派”篆刻的个性特征。其篆刻章法采用稳健的小篆入印,注重虚实的处理,疏密得当,在平稳中求新奇,以表现篆刻整体结构美为原则,故白文印章法布局较沉着劲健,平稳端庄,渊雅凝炼,气势豪迈,如“砚山”印; 朱文印圆转流美,委婉细腻,分朱布白虚实分明。加之他能将篆书的笔意在篆刻中充分展现,“以书入印”,“刀笔相融”,因此,他的朱文印能平正中见飘逸,文雅中见劲丽,俊逸中见洒脱,浑朴中见圆润的独特面貌,尽显篆刻的文人气和书卷气。

(三)篆书风格形成后对吴熙载的篆刻影响

吴让之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4],印文是圆中寓含方,刚柔相融,线条粗细相间,整体看來婀娜多姿,流畅生动。章法上,布局用心多变化,循着篆书的规律,有时会有穿插的排列方式。[5]

其刀法运用灵活,善以冲刀为主,刀法与印文结合。行刀轻灵劲利,以冲、削取势,刀笔结合完美,天趣盎然。无论是运刀还是用笔,都体现出轻重疾徐,使转提按等笔意刀趣。如朱文印“观海者难为水”,以小篆入印,全印平正端庄,疏密得当,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用笔圆润,灵动多姿,用刀从容,沉雄舒展。被清末金石书画家吴昌硕誉为: “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6]从中可见其篆刻的审美主张与艺术特点。

总结

吴让之篆刻艺术初看平易,似信手而为,但透过其流畅委婉、举重若轻的线条和自然连断而空灵的转折,以及无为而治的疏密空间,无不体现其过人的智慧,从而把邓石如所倡导的以笔意取胜的风格推向高峰,成为邓石如艺术流派的真正发扬光大者,使书印合一的表现有了崭新的境界,让书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有了更大的容量。吴让之小篆书法与篆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黄士陵、吴昌硕、钱瘦铁、来楚生等人皆取法于他。

参考文献:

[1]李早.吴让之印存[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2]( 清) 魏锡曾. 吴让之印存·跋[A]/ /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C].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596.

[3]邓散木.篆刻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57.

[4]程俊英.吴让之印风的来源及其影响[J].书法赏评,2007(5).

[5]刘江.篆刻美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6] ( 清) 吴昌硕. 吴让之印存. 跋[A]/ /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C].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598.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