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篆刻家丁敬簡介,丁敬篆刻藝術特徵,丁敬的篆刻思想

丁敬(1695—1765), 清篆刻家。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四年,卒於高宗乾隆三十年,年七十一歲。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舉“博學鴻詞”科,不赴而歸,在江干市肆釀酒為生,以布衣自樂。晚年家道衰落,貧困交加,但仍潔身自好,不趨炎附勢。兼工詩書畫,敬詩造語奇崛,最工長篇;與金農友善,常相唱和。一生清貧,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漢印篆和前人長處,又常探尋西湖群山、寺廟、塔幢、碑銘等石刻銘文,親臨摹拓,不惜重金購得銅石器銘和印譜珍本,精心研習,又不囿成規,因此技法大進。

擅長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樸,獨樹一幟,別具風格,開“浙派”之先河,世稱“浙派”鼻祖,與蔣仁、黃易、奚岡等並稱“西泠八家”,為“西泠八大家”之首。他的印譜,海內奉為圭臬,日本名士也爭相高價購買。善寫梅,亦擅蘭、竹、水仙,清新有致。著有《龍泓山館詩鈔》,《清史列傳》,《硯林詩集》等傳於世。所輯《武林金石錄》,為廣搜博採西湖金石文字彙集而成,凡碑銘、題刻、摩崖、金石銘文等,搜羅殆盡,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浙派興起於清代中葉,與皖派一起被稱為清代最主要的兩大流派,其開山祖就是丁敬。

丁敬生性耿介清高,作品不輕易與人,志書說他“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貴人求取刻印,輒吝不肯與。”約在60歲時,鄰居失火,殃及其廬,生平珍 藏化為灰燼,接着父母及長子相繼去世,鬱抑無計排遣,與人相處,一不愜意,即借酒罵人,對達官貴人尤甚。致使其晚年陷入“學愈老而家愈貧”的境地。然而對 他喜愛的藝術創作,至終亦未輟歇。

丁敬的篆刻藝術觀點,沒有系統的成篇文章,散見於他的印章邊款和詩文之中。結合他一生的創作實踐來對照,他在《論印絕句》中的一首詩,可以作為全面表達他 對印學總的主張和宣言,詩曰:“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他認為篆刻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擺脫時代創作環境的 局限,敢於“離群”思考,敢於發揮自我個性,藝術才能像嶺上白雲那樣舒捲而無所羈絆,才能有創造,才能前進。所以,唐宋印風在丁敬眼裡不是史論所謂“古意 凌夷”的糟粕,反而發現了它高妙的地方。

唐宋印妙在何處?主要妙在不墨守漢印陳規的勇氣和精神,開闢了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藝術天地。正因為他能這樣高瞻遠 矚地從創作思想來立論,來體察並付諸創作實踐,他才能洞察時弊,才能解決時人所不能解決的癥結,才能使他入古出古、入群離群,具備了開宗立派的條件。 他以超群的卓見和數十年的身體力行,真正把握了秦漢印傳統的真諦,從而開創出“有個性的漢印”(羅叔子語)的藝術風格。

篆刻是文字、書法、雕刻相結合的一門藝術,篆刻藝術形式美的高標準,則要求綜合這三者的功力,在印面的方寸之間,把“個中見全、平中求齊、亂中見整、熟中 見生、寓巧於拙等多種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創作出一件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漢印中的經典作品,就達到了這個高要求,和秦璽一起成為印學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直到今天,還是篆刻藝術入門的寶典和發展的淵源。

丁敬具備深厚的秦漢印基礎,他築基的厚實,不僅僅是從模仿創作的實踐中來,更主要是對秦漢印精神的把握和認知。他在“王德溥印”邊款中說:“秦印奇古,漢 印爾雅,後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韻閑,不可捉摸也。”在“金石契”印款中說:“秦印之結構端嚴,漢印之樸實渾厚,後人不能摹擬也。”所謂“後人不能作”、 “不能摹擬”,不是難在依樣畫葫蘆式的模仿篆刻,而是難在“神韻”難摹,難在化入自己創作時還能否有“神流韻閑”的氣息。丁敬抓住了“神韻”這一精髓,提 出“人品高、師法古,氣韻自生矣。”(“曙峰書畫”印款)即氣度遠大,學養深厚,師古之心法而非古之貌,作品的氣勢神韻一定會得到。

由此可見,丁敬是用 “古昔以上誰所宗”的眼光審視秦漢印的本源,舉一反三,終於迸發了“古人篆刻思離群”的藝術理念,表現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是追求個性解放的思考,使他能深入 到“解得漢人成印處”的秘寶,使他能更廣泛地借鑒漢以後各個時代乃至各位篆刻家的長處,從篆刻文字、刀法、印式等方面提出獨到的見解並付諸實踐,終於創造 出一種新的、具有作者個性又深得漢印精神的獨特印風——具有個性的印風——浙派印風。這個創造,在中國篆刻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丁敬以後,只要稍有卓見的篆刻家,莫不從丁敬的篆刻中得到啟示。這“具有個性的漢印”,就是丁敬篆刻藝術的特點,也是浙派篆刻藝術的特點。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清篆刻家丁敬簡介,丁敬篆刻藝術特徵,丁敬的篆刻思想》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