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布衣,篆刻名家徐貞木,宗漢法參宋元,善融會貫通

徐貞木(1623~1671)字士白,號白榆,自署真木。明季布衣、嘉興名士,世居王店鎮。徐貞木得父親徐海門家傳,又勤奮好學,世人評價他的篆刻技藝“宗漢法魏,參宋元,善融會貫通”。其細白文得力於漢玉印,朱文則喜愛粗文細邊,深厚古樸。雕刻作品時用刀沖、切相接,生勁活潑,被見識者品為“在秦漢之間”,技藝超過了安徽歙縣篆刻家程遂及江蘇如皋“東皋印派”的創始人許容等名家。可惜他英年早逝,48歲因病離世後,文人騷客們紛紛爭購他的作品玩賞,就連片紙隻字也不放過。

嗜古何妨篆刻為,討搜碑碣及罍巵。雪漁蒼老三橋秀,士白先生薈萃之。這是梅里詩人繆元英在《梅花溪踏春詞》中讚揚徐貞木的詩,並自註:“徐貞木先生書詩並妙,所鐫圖章綜文何而集其成”。

徐貞木不但在篆刻界享有盛譽,在詩文和書法創作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績,其詩宗唐代詩歌總集《唐音》,激昂雄壯、怨而不怒,與東漢詩人梁鴻憤世嫉俗的《五噫歌》相彷彿。楷書取法王羲之《黃庭經》,結字輕靈飄逸,用筆流暢舒展。明末清初海鹽人、詩畫家彭孫貽稱讚他能“入鐘王之室”(書法大家鍾繇與王羲之的合稱)。由於他才華卓越,技藝超群,被時人譽為詩歌、書法、鐵筆(即篆刻)“三絕”。

徐貞木性格倔強耿直,孤傲不羈,遇到有名無實、終日夸夸其談的所謂“天下名士”來訪,不肯與他們交談,或說一些譏諷挖苦的話語,或翻白眼斜視以示鄙夷。就連經常在一起的人也難以揣測他心裡究竟在想什麼,便將他比作經常深藏不露的東晉名士褚季野。人們勸他順應形勢,經世致用,他卻感慨地說:“海內橫流(世道這樣亂),吾得以布衣終老足矣”。出了名之後,他仍穿着普通的衣衫去菜市場買菜,碰到朋友也不寒喧,只是作個長揖而已。

但就是這樣一位耿介古怪,極有個性的藝術家,卻與比他小二十歲的梅里詩人李良年成了忘年交,李良年評介徐貞木是一位“超絕出眾,胸懷奇志,孤行獨立”的怪才。康熙三十五年(1696),徐貞木已去世二十五年,李良年刊刻《秋錦山房集》,其中就收有《徐白榆小傳》和《徐白榆遺詩序》二篇文章紀念他的亡友。也有詩人作詩來悼念他,海鹽詩人張燕昌的《鴛鴦湖棹歌》中就有“切玉鐫金誰絕倫,徐家父子得天真”的詩句。

徐貞木的篆刻作品至今仍有留存。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孫徐照輯其祖父刻印成《對山草堂印譜》一卷。雍正七年(1729),徐真木、徐寅父子刻印合輯為《觀妙齋集印》。清末嘉興人沈鏡臣輯錄的古今名人篆刻《昌羊室印存》中收錄有徐貞木於康熙四年(1665)所刻的八十字印章一方,其字小如螞蟻,但一筆不苟。印文如下:“台齋之中,弗尚虛禮。不迎客來,不送客去,賓主之間,坐列無序,有酒且酌,無酒且止。清琴一曲,好香一柱,間談古今,遊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論世事,行立坐卧,忘形適意。冷澹家風,林泉清致,道義之夫,如斯而已。”據記載,這方八十字印徐貞木“埋頭四日而刻成”。光緒二年(1876),此印被桐鄉石門收藏家沈伯雲收藏,光緒十三年(1887),崇德篆刻家胡鑊在觀賞後題了邊款,成就了一段文人佳話。民國三十三年(1944)選輯的《明清名人刻印匯存》中,有徐貞木“東山草堂”白文方印一枚,款文鐫有“康熙元年七月廿二日,為東儀社翁刻,流寓徐真木”字樣。上海博物館藏有“豈為功名始讀書”、“漸不為人所識”、“綠葵紫蓼山房”、“錦石亭”、“名教中自有樂地”等五面印,款文為“辛丑夏日為子介老友篆,真木”。杭州西泠印社亦有一枚他為朱彝尊所刻的三面印。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明季布衣,篆刻名家徐貞木,宗漢法參宋元,善融會貫通》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