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篆刻家丁敬简介,丁敬篆刻艺术特征,丁敬的篆刻思想

丁敬(1695—1765), 清篆刻家。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年七十一岁。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举“博学鸿词”科,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兼工诗书画,敬诗造语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一生清贫,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又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亲临摹拓,不惜重金购得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又不囿成规,因此技法大进。

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与蒋仁、黄易、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著有《龙泓山馆诗钞》,《清史列传》,《砚林诗集》等传于世。所辑《武林金石录》,为广搜博采西湖金石文字汇集而成,凡碑铭、题刻、摩崖、金石铭文等,搜罗殆尽,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浙派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

丁敬生性耿介清高,作品不轻易与人,志书说他“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贵人求取刻印,辄吝不肯与。”约在60岁时,邻居失火,殃及其庐,生平珍 藏化为灰烬,接着父母及长子相继去世,郁抑无计排遣,与人相处,一不惬意,即借酒骂人,对达官贵人尤甚。致使其晚年陷入“学愈老而家愈贫”的境地。然而对 他喜爱的艺术创作,至终亦未辍歇。

丁敬的篆刻艺术观点,没有系统的成篇文章,散见于他的印章边款和诗文之中。结合他一生的创作实践来对照,他在《论印绝句》中的一首诗,可以作为全面表达他 对印学总的主张和宣言,诗曰:“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他认为篆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摆脱时代创作环境的 局限,敢于“离群”思考,敢于发挥自我个性,艺术才能像岭上白云那样舒卷而无所羁绊,才能有创造,才能前进。所以,唐宋印风在丁敬眼里不是史论所谓“古意 凌夷”的糟粕,反而发现了它高妙的地方。

唐宋印妙在何处?主要妙在不墨守汉印陈规的勇气和精神,开辟了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艺术天地。正因为他能这样高瞻远 瞩地从创作思想来立论,来体察并付诸创作实践,他才能洞察时弊,才能解决时人所不能解决的症结,才能使他入古出古、入群离群,具备了开宗立派的条件。 他以超群的卓见和数十年的身体力行,真正把握了秦汉印传统的真谛,从而开创出“有个性的汉印”(罗叔子语)的艺术风格。

篆刻是文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高标准,则要求综合这三者的功力,在印面的方寸之间,把“个中见全、平中求齐、乱中见整、熟中 见生、寓巧于拙等多种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汉印中的经典作品,就达到了这个高要求,和秦玺一起成为印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直到今天,还是篆刻艺术入门的宝典和发展的渊源。

丁敬具备深厚的秦汉印基础,他筑基的厚实,不仅仅是从模仿创作的实践中来,更主要是对秦汉印精神的把握和认知。他在“王德溥印”边款中说:“秦印奇古,汉 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在“金石契”印款中说:“秦印之结构端严,汉印之朴实浑厚,后人不能摹拟也。”所谓“后人不能作”、 “不能摹拟”,不是难在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篆刻,而是难在“神韵”难摹,难在化入自己创作时还能否有“神流韵闲”的气息。丁敬抓住了“神韵”这一精髓,提 出“人品高、师法古,气韵自生矣。”(“曙峰书画”印款)即气度远大,学养深厚,师古之心法而非古之貌,作品的气势神韵一定会得到。

由此可见,丁敬是用 “古昔以上谁所宗”的眼光审视秦汉印的本源,举一反三,终于迸发了“古人篆刻思离群”的艺术理念,表现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考,使他能深入 到“解得汉人成印处”的秘宝,使他能更广泛地借鉴汉以后各个时代乃至各位篆刻家的长处,从篆刻文字、刀法、印式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终于创造 出一种新的、具有作者个性又深得汉印精神的独特印风——具有个性的印风——浙派印风。这个创造,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丁敬以后,只要稍有卓见的篆刻家,莫不从丁敬的篆刻中得到启示。这“具有个性的汉印”,就是丁敬篆刻艺术的特点,也是浙派篆刻艺术的特点。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清篆刻家丁敬简介,丁敬篆刻艺术特征,丁敬的篆刻思想》上有1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