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讓之臨天發神讖碑,篆書書法賞,懸針倒韭篆勢雄健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今江蘇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發神讖碑》也叫《天璽紀功碑》、《吳孫皓紀功碑》,俗稱《三段碑》。傳為皇象所書。  
 
關於此碑有這樣一個記載:公元264年,三國吳孫皓繼帝位,由於他殘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穩。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佯稱天降神讖文的輿論,以為吳國祥瑞。刻碑於一巨大的矮圓幢形石上,立於江寧(今南京)天禧寺。後碑石斷為三截,故名《三截碑》。也有說此碑乃三石壘成,非是斷裂。清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此碑毀於火災。 
 
此碑的建立與迷信有關,而碑文的書寫也很奇異。它雖是篆書,但不同於任何篆書面目,康有為曾驚嘆為“奇書驚世”。張叔未則雲“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 
 
其書起筆方重,有隸書筆意,轉折處則外方內圓,下垂處呈懸針狀,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後世篆刻家對此碑很受啟發,多取此碑筆意入印。趙之謙“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後世認為趙之謙這方印還啟發了齊白石,從而形成了大刀闊斧、斬釘截鐵的齊派篆刻風格。

a8635_01

a8635_02

a8635_03

a8635_04

a8635_05

a8635_06

a8635_07

a8635_08

a8635_09

a8635_10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清吳讓之臨天發神讖碑,篆書書法賞,懸針倒韭篆勢雄健》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