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豎長方朱文印,學學半,制印思路,印款研究

王方宇老師曾有專文論及(見《文物》,1986年第8期),考證這方印章出現在《木瓜圖》上,創作時間是庚午(1690)。審其簽名也於此幅書法一致,故知此作雖無署年款,也當作於1690年前後,八大山人六十四歲之作。

一、“學學半”之孝,爻,孝、學、教、老、堯,文的有機統一

王方宇老師曾有專文論及(見《文物》,1986年第8期),考證這方印章出現在《木瓜圖》上,創作時間是庚午(1690)。審其簽名也於此幅書法一致,故知此作雖無署年款,也當作於1690年前後,八大山人六十四歲之作。

我們從“學學半”印,也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制印設計的基本思路。

學學半,第一個字該讀為“xiao”孝。“爻十子”,“孝”字。

“孝”字加了“兩隻手朝下的形狀,有以兩手幫助、扶掖、提攜、教導之意,便是“學”。“學”也作 “斆”。

八大好友方以智的《通雅》說:“學、教、覺,俱從爻。學字本於孝,聲生於覺,孝、覺始於爻交。而爻則二乂也。乂,古五字,一畫倍之而交,午也。……古孝字從爻從子,謂子效父也……加冂冋之也,臼:左右,手奉之也。……學學半非其通乎從敎發聲則覺之聲也……可信學也者,覺悟交通、誦習躬效而兼言之者也。”可見儒家之學,絕不是純粹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習如何做人的道理。

《禮記 學記》: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學 學,敩,斆,斅)

  由學字演化可見,甲骨文的“學”由 “雙手”、“房屋形” 、“爻” 等部分組成。 “學”有異體字“斈”。“學”字,“文”與“齊”字似乎有某種聯繫。 先說“文”,《說文解字》解釋: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從文。無分切

(文 紋 紋)

陶寺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罐,上面那個硃筆字符。學術界多認為是“文”字,並與另一破陶罐上的硃砂痕迹結合,讀成“文堯”。

“堯”堯字,上半的菱形是甲骨文的“土”字。下部,有人解釋為“北斗星”符。

“元”,《說文解字》:始也。從一從兀。愚袁切〖注〗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

北斗七星是古人觀察農時、管理農事的重要依據。因此,古人認為“北斗”是宇宙的中心,藏布“元氣”,繁衍萬物。《逸周書·周月解》有“(一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盪”的說法。《尚書·舜典》說舜即位後“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司馬遷認為:“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尚書大傳》曰“七政,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即舜通過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規律,勘定節序,判分寒暑,辨別四季輪換,帶領民眾安排農業生產等事務。

另“學學半”上部二個X。爻,yao,《周易》卦的長短橫道,即“—”和“–”。“—”是陽爻,“–”是陰爻。

《說文》:“齊, 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

由此,爻,孝、學、教、老、堯,文,在此得到統一。

而“老”的“匕”與“劑”的“刂”旁,都有“匕首”用刀之意。匕,今天還是指勺、匕首的意思。

饒宇朴是擅長“古文詞:上規秦漢,下涉唐宋,卓然成一家言”,八大山人也是如此。

八大山人所篆刻的那麼多方印,顯然精通篆書。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