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竖长方朱文印,学学半,制印思路,印款研究

二、“学学半”之半,揭示隐居南昌蓼洲

“学学半”之 “半”字:从八从牛,八是分别的意思,表示把一条牛分开成两部分。《说文》:“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 大,可以分也。”

半字的意思,直接就是把牛各分一半。

然后由之引申,半+“刀” 作 “判” ,用刀分开,引申为分辨,评判。《说文》:“判,分也。”

与“半、判”字义相近的小篆还有“叛”字。《说文》:“叛,半也。”

李先登老师在《河南登封阳城遗址出土陶文简释》一文中指出金文“半”从“八”从“牛”或 “斗”。从“斗”,指用斗作量具进行分配。

(斗,㪵)

《说文》:“斗,十升 也。象形, 有柄。”

南昌府星野考,《府志》府属总,《周礼》注:斗、牛、女,扬州。《广雅》:扬荆主斗玉衡星。《史记》正义:南斗、牵牛,吴越之分野。吴地,斗、牛分野,今之豫章诸郡。郑樵天文略:豫章入斗十度。《帝王世纪》:自斗十度至女七度,吴越分野。《后汉书·天文志》:斗建在子,吴越分野。《唐书·天文志》:斗在云汉间,当淮海下流,为吴。《宋史·地理志》:吴越当天文南、须女之分。《元史·天文志》: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入吴越分。

所以,八大山人这个“学学半”的“斗”,也有表示自己生活居住的南昌地理位置之意。介冈的位置处于几县几府分界线上,这种思想更突然。分界经常以水流或山峰为标准,按走向各分一半。

“㪵” (读bàn)是将物品经称量后分为两半。《说文》:“㪵, 量物分半 也。从斗, 从半, 半亦声。”

另外,争斗的“斗”,为“鬥”的简化字。《说文》 :“鬥,两士相 对。”

关联字为:鬥 豆 吋 閗 酘 鬦 浢 饾 荳 郖 痘 脰 梪 毭 餖 窦 鬪 闘 斣竇鬬

我们所熟悉的有,南昌县“斗门”,抚州古村群友@金川鸿泥 曾铭说:“东乡,临川,金溪都有斗门。福建邵武“龙斗”。

那么“斗门”即“鬥門”,非常有意思吧。我估计饶宇朴与八大山人,非常乐于在一起讨论字义,二人都喜欢分析古文字。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斗”字?因为衍生字“䰘” (读liú)。“䰘”,为“翏”加“鬥”而来。“翏”指鸟的高飞。《说文》:“翏, 高飞也。” “翏” 加 “言”成“谬” ,加 “广”成“廖” ,加“宀”成“寥”,加“艸”为“蓼”。南昌有蓼洲,《水经·赣水注》:“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即八大山人晚年所隐居的“寤歌草堂”附近。这里又是抚河与赣江二江交汇的地方。又是“一半一半”。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孝”总和生儿育女的香火传承牵扯。

有时历史经常会开玩笑,所谓“忠孝不二全”,这句话放在与八大山人同时代的李雯身上非常恰当。李雯所著的《蓼斋集》《蓼斋后集》,是被四库禁毁书,他与吴梅村一样的悲情人物,好友陈子龙抗清而死,他自己短暂投清,后悔不迭,留下的文章充满伤感、幽怨。

崇祯十七年,李雯与父亲正在京城,李雯父亲被李自成军队拷掠而死,李雯无钱为其父买棺下葬,跪在路边乞讨,才获得微薄银两为父亲买到薄棺。继而贫病交加而病倒,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投降李自成政权的前明官员龚鼎孳转而投降清朝,并推荐李雯入清朝政府任职,称赞他“文妙当世,学追古人之李雯,国士无双,名满江左。石录天禄,实罕其俦”。李雯因父亲尚未归故土入葬外加性格软弱,答应清朝的任命,被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相传清开朝的摄政王多尔衮那篇传诵于海内外的《致史阁部》劝降书,以及顺治初年许多的诏诰书檄,都多出自于李雯手笔。

忠与孝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两大支柱,朝代的交替对思维敏锐的文人来说,震撼尤为强烈。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李雯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回北京大约半年后不治而亡,时年四十一。

八大山人晚年隐居蓼子洲附近,“学学半”印也充分体现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