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龛郭若愚先生藏印,所见十八印精彩纷呈,涉诸多印派

郭若愚先生于1940年经虹口圆通寺万圆法师介绍,拜于邓散木门下学习书法篆刻。散木先生还曾为郭先生治印两方:“郭若愚印”和“智龛”。郭先生“智龛”之字便是邓先生所取。先生由此得窥篆刻之门径,一生与诸多篆刻名家交往过密,在篆刻研究方面更是常有新意。先生在1963至1965年期间,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发表篆刻文章五十二篇,于《书谱》、《岭南书艺》、《文物》等杂志发表篆刻文章十七篇。这些文章中一部分译为日文,收入《印岂印人》(二玄社,1982年),其余绝大部分集结出版为《篆刻史话》(台北宋绪康设计有限公司,2000年)。先生珍藏名家篆刻更是涉及诸多印派,十分广泛。此次所见十八印即是精彩纷呈,其中包括邓派开山祖邓石如三十八岁作“兰为知己”白文印,浙派方面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自陈鸿寿后裔处散出之“吕卿父”印、陈豫钟为陈希濂作“秉衡所得金石文字记”收藏印等,更有郭先生撰文详述的江皓臣、江濯之二玉 印,徽派、浙派归属问题存有异议的董洵“日升月恒”印等。

其中,邓石如作“兰为知己”印最为瞩目。完白山人印存世绝少,而郭若愚先生对于完白山人印之收藏和研究却十分丰富。先生在1963年发表于《文物》的一篇《邓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资料》中提到:“邓琰篆刻的作品,我搜辑到印花数百方,张鲁厂曾借去选出一一八方,全部摄影,准备续刻完白印谱,尚未得完成,而鲁厂亦于去年(1962年)逝去。忆及此事,不免人琴之痛。石如遗印,除传朴堂搜得十五石外,我又访得六七事,兹介绍其精美者四,是为完白篆刻的新资料。”这其中“精美者四”中便包括本印。另先生在《落英缤纷——师友忆念录》中还提及常去葛昌楹在江宁路的寓所交流集印经历,葛先生也常常为智龛所集印谱题跋,尚存有葛昌楹题邓完白印谱跋文:“若愚社兄以所集完白印本见视,搜罗之广,审择之精,美矣备矣。余于邓印有夙好,江流有声印箧藏四十余年,几经兵燹,幸获无恙。昔岁甲申(1944年)曾汇集同好所藏,抑拓《邓印存真》二卷,今若愚所集,足补余谱之缺,洵可宝也。丁酉(1957年)夏午竺叟葛书征。”钤印 “楹”、“竺”。智龛先生藏完白山人印之精由此可见一斑,对比葛先生题跋时间,与智龛发表本印时间相去不远,或本印便是葛先生称“足补余谱之缺”者。

葛昌楹题智龛集完白印谱跋


4409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邓石如刻酱油青田石印

高 H 3.3

印文:兰为知己

边款:庚子(1780年)冬中邓琰

RMB:1,000,000-2,000,000

此印经由郭若愚先生珍藏多年,今得见释,实为幸事。郭若愚先生谈及这枚印章来历时提及“邓琰篆刻的作品,我搜辑到印花数百方,张鲁厂曾借去选出一一八方,全部摄影,准备续刻完白印谱,尚未得完成,而鲁厂亦于去年(1962年)逝去。忆及此事,不免人琴之痛。石如遗印,除传朴堂搜得十五石外,我又访得六七事,兹介绍其精美者四,是为完白篆刻的新资料。”(引自《邓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资料》,《文物》,1963年第10期,第90页)其中“精美者四”的第四枚,便是此方“兰为知己”印。郭先生称此印“尚具徽派规模。研究完白作品邅变之述,此印是重要的资料。”按梅镠书赠石如对联称:“古浣吾友于乾隆庚子(1780年)夏至白门,留六月”,由此可知邓石如三十八岁治于“庚子冬中”的此印,或刻于金陵梅氏家中。

著录

1.《邓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资料》,《文物》,1963年第10期,第89页
2.《中国篆刻丛刊》第二二卷·清16,小林斗盦编集,日本二玄社,1984年,第11页
3.《中国印谱》,冯作民译,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2年,第196页
4.《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徽宗印风(下)》,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3页
5.《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165页
6. 《篆刻年历》,黄尝铭编著,真微书屋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
7.《邓石如篆刻》,孙慰祖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8页
8.《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下卷)》,王家新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339页
9.《中国历代篆刻精选必临系列7—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浩瀚文化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8页


4410 清 吴熙载刻寿山石狮钮收藏印

印文:癸丑(1853年)以后贵阳但氏收藏印信

高 H 6.3

RMB:150,000-250,000

郭若愚先生曾言:“吴熙载刻印以万计,但流传的并不很多,一因当时历经兵火,二因他刻印往往不署边款,容易被人忽略。”另外,在《落英缤纷—师友忆念录》中提到一件王福厂先生轶事:“福庵先生在沪鬻艺,收来刻石,均由他的一位保姆将印面文字磨去,再磨平,供先生篆刻。有一次收来一枚吴让之所刻印石,因吴让之未署刻款,故来件请先生加刻题识。他保姆不知内情,将此印刻面磨去。这样一来,出了纰漏,十分尴尬。最后,福庵先生找来旧印谱,将吴让之所刻之印面查出,然后摹刻在石,再加题识,说明为让翁之作。”此印亦是,未署款识,幸得智龛先生甄别,得以见识。

著录

《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165页


4408 清光绪六年(1880 年) 圆山大迂为张熊刻寿山石自用印

印文:鸳湖老人

边款:庚辰(1880年)春囗刻于申江客次,子祥张先生属正。日本囗大迂真

高 H 4.3

RMB:50,000-80,000

本品为圆山大迂为张熊所刻常用印,出现在其诸多书画作品中。圆山大迂在四十一岁(1878年)时,游历中国,随徐三庚、杨见山等学习篆刻、书法,又同张熊学习画法。在随张熊学画期间,圆山曾为子祥治印数方,而此方作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鸳湖老人”印更是成为张熊常用印之一,曾用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作石图轴(《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等作品之上。

著录

1.《明清画家印鉴》,孔达、王季迁编著,香港大学,1966年,第295页,图25
2.《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5页,图43
3.《明清画家印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图25
4.《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880页


4406 明末清初 江皓臣刻旧玉瓦钮印

印文:近思氏

边款:皓臣

高 H 2.7

RMB:100,000-200,000

本品之皜臣玉印十分难得,多次著录于各类篆刻专著,作为江皜臣的典型作品出现。由此方玉印之印面痕迹,可感受皜臣切玉之劲力,相较于上一个标的,亦可体会“皜臣”与“濯之”的区别。

著录

1.《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2.《中国篆刻丛刊》第七卷•清1,小林斗盦编集,日本二玄社,1984年,第83页
3.《中国玺印篆刻全集3—篆刻•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39页,图223
4.《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2页
5.《中国篆刻大辞典》,韩天衡主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4405 明末清初 江濯之刻糖玉俏色兽钮印

印文:洗砚石泉香

边款:濯之

长 L 1.5

RMB:50,000-80,000

江濯之,字汉臣,徽州人,善治晶玉印,多以沙碾法为之。本品印面为阳文“洗砚石泉香”,印文边缘十分圆滑,可见其沙碾之痕迹。对比二玄社《中国篆刻丛刊》中收录江濯之刻朱子葆连珠印中“朱子葆”阳文印之边缘痕迹,与本品相类,可资比较。

著录

《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2页

Lot4405和Lot4406两方玉印,前者为“濯之”款、后者为“皜臣”款。按照大部分印谱和篆刻专著,一般认为,“濯之”为“皜臣”的号,但关于江皜臣和江濯之的关系,郭若愚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目今集印家以为江濯之就是江皜臣。如《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丁丑劫余印存》等著名印谱,都收入江濯之玉印,作为江皜臣的作品。且认为濯之是皜臣的号。《篆学渊源》说:“江濯之,字汉臣,徽州人。所刻晶玉印甚佳,名重公卿间,曹秋岳先生延之上宾。后游闽卒。石刻不概见。”可见濯之和皜臣的身世极相像,极有可能是一人。但《篆学渊源》记载另有字作汉臣,而最使我不能置信的原因,是我所见濯之玉印,大都是沙碾而非刀切的。以沙碾的玉印作为切玉家江皜臣的作品,是讲不通的。这很可能是记载有误了。

上文摘自《切玉家江皜臣》,原载于香港《大公报·艺林》,1963年-1965年;后译为日文,收录于《印岂印人》,日本二玄社,1982年;后收录于《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1页


4404 清 陈师曾刻寿山石太狮少狮钮印

印文:静居士

边铭文:缶老学让翁为多,特加苍劲耳,兹拟其意。师曾记

高 H 5.5

RMB:80,000-120,000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俟堂,斋号染苍室、五石室、鞠梅双景盦,陈三立之子,江西修水人,后居南京。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擅画花卉、山水,画风淳厚苍逸。擅诗书,精篆刻,镕铸秦汉,古拙淳朴,后师事吴昌硕,并不亦步亦趋,得其法,变其意,撷取汉凿神韵。印风高古,气息醇厚。经营篆法精谨自然,起笔、收锋与转折皆有起落之墨趣。

著录

1.《陈师曾印谱》,北京荣宝斋,1988年,第38页
2.《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陈师曾印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3.《陈师曾印谱》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3页
4.《中国印谱全书—染苍室印存》,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91页


4415 清 陈鸿寿为陈宝成刻青田石印

印文:吕卿父

高 H 6.6

RMB:180,000-280,000

郭若愚先生在《篆刻史话》中讲述了这枚不署款识之青田石印的来历:“一九五六年间,从陈氏后裔流出一些青田石章,散在古玩市场,全无边款。我陆续收集到十八方,计有陈宝成的七方,闲句章三方,斋馆印四方,杂印二方,白玉印二方。陈宝成,字吕卿,号小曼,是陈鸿寿的儿子,这些印大都见郭友梅辑《种榆仙馆印谱》,可知均系曼生作品。”

著录

《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200页


4413 清嘉庆八年(1803 年) 陈豫钟为陈希濂刻寿山石狮钮收藏印

印文:秉衡所得金石文字记

边款:癸亥(1803年)七月望日灯下为瀔水大兄作。秋堂

高 H 4.7

RMB:180,000-280,000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斋号为求是斋,杭州人。陈氏出生于金石世家,精墨拓,汇集碑版拓片多达数百种。工书法,善画山水竹兰。篆刻宗法丁敬,兼及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印作秀丽工致,自成风貌,楷书印款极为工秀。存世有《求是斋印谱》、《明画姓氏均编》、《求是斋集》等。

陈希濂,生卒不详,字秉衡,号瀫水、石萝庵主,斋号瀫水草堂,钱塘人。其与陈豫钟交好,秋堂于1793年、1794年、1795年、1798年、1803年等多次为陈希濂治印。(据《篆刻年历》载)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