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龕郭若愚先生藏印,所見十八印精彩紛呈,涉諸多印派

郭若愚先生於1940年經虹口圓通寺萬圓法師介紹,拜於鄧散木門下學習書法篆刻。散木先生還曾為郭先生治印兩方:“郭若愚印”和“智龕”。郭先生“智龕”之字便是鄧先生所取。先生由此得窺篆刻之門徑,一生與諸多篆刻名家交往過密,在篆刻研究方面更是常有新意。先生在1963至1965年期間,於香港《大公報·藝林》發表篆刻文章五十二篇,於《書譜》、《嶺南書藝》、《文物》等雜誌發表篆刻文章十七篇。這些文章中一部分譯為日文,收入《印豈印人》(二玄社,1982年),其餘絕大部分集結出版為《篆刻史話》(台北宋緒康設計有限公司,2000年)。先生珍藏名家篆刻更是涉及諸多印派,十分廣泛。此次所見十八印即是精彩紛呈,其中包括鄧派開山祖鄧石如三十八歲作“蘭為知己”白文印,浙派方面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自陳鴻壽後裔處散出之“呂卿父”印、陳豫鍾為陳希濂作“秉衡所得金石文字記”收藏印等,更有郭先生撰文詳述的江皓臣、江濯之二玉 印,徽派、浙派歸屬問題存有異議的董洵“日升月恆”印等。

其中,鄧石如作“蘭為知己”印最為矚目。完白山人印存世絕少,而郭若愚先生對於完白山人印之收藏和研究卻十分豐富。先生在1963年發表於《文物》的一篇《鄧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資料》中提到:“鄧琰篆刻的作品,我搜輯到印花數百方,張魯廠曾借去選出一一八方,全部攝影,準備續刻完白印譜,尚未得完成,而魯廠亦於去年(1962年)逝去。憶及此事,不免人琴之痛。石如遺印,除傳朴堂搜得十五石外,我又訪得六七事,茲介紹其精美者四,是為完白篆刻的新資料。”這其中“精美者四”中便包括本印。另先生在《落英繽紛——師友憶念錄》中還提及常去葛昌楹在江寧路的寓所交流集印經歷,葛先生也常常為智龕所集印譜題跋,尚存有葛昌楹題鄧完白印譜跋文:“若愚社兄以所集完白印本見視,搜羅之廣,審擇之精,美矣備矣。余於鄧印有夙好,江流有聲印篋藏四十餘年,幾經兵燹,幸獲無恙。昔歲甲申(1944年)曾彙集同好所藏,抑拓《鄧印存真》二卷,今若愚所集,足補余譜之缺,洵可寶也。丁酉(1957年)夏午竺叟葛書征。”鈐印 “楹”、“竺”。智龕先生藏完白山人印之精由此可見一斑,對比葛先生題跋時間,與智龕發表本印時間相去不遠,或本印便是葛先生稱“足補余譜之缺”者。

葛昌楹題智龕集完白印譜跋


4409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鄧石如刻醬油青田石印

高 H 3.3

印文:蘭為知己

邊款:庚子(1780年)冬中鄧琰

RMB:1,000,000-2,000,000

此印經由郭若愚先生珍藏多年,今得見釋,實為幸事。郭若愚先生談及這枚印章來歷時提及“鄧琰篆刻的作品,我搜輯到印花數百方,張魯廠曾借去選出一一八方,全部攝影,準備續刻完白印譜,尚未得完成,而魯廠亦於去年(1962年)逝去。憶及此事,不免人琴之痛。石如遺印,除傳朴堂搜得十五石外,我又訪得六七事,茲介紹其精美者四,是為完白篆刻的新資料。”(引自《鄧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資料》,《文物》,1963年第10期,第90頁)其中“精美者四”的第四枚,便是此方“蘭為知己”印。郭先生稱此印“尚具徽派規模。研究完白作品邅變之述,此印是重要的資料。”按梅鏐書贈石如對聯稱:“古浣吾友於乾隆庚子(1780年)夏至白門,留六月”,由此可知鄧石如三十八歲治於“庚子冬中”的此印,或刻於金陵梅氏家中。

著錄

1.《鄧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資料》,《文物》,1963年第10期,第89頁
2.《中國篆刻叢刊》第二二卷·清16,小林斗盦編集,日本二玄社,1984年,第11頁
3.《中國印譜》,馮作民譯,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2年,第196頁
4.《中國歷代印風系列—清代徽宗印風(下)》,重慶出版社,1999年,第3頁
5.《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165頁
6. 《篆刻年曆》,黃嘗銘編著,真微書屋出版社,2001年,第287頁
7.《鄧石如篆刻》,孫慰祖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8頁
8.《鄧石如書法篆刻全集(下卷)》,王家新主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339頁
9.《中國歷代篆刻精選必臨系列7—鄧石如、吳讓之篆刻精選》,浩瀚文化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8頁


4410 清 吳熙載刻壽山石獅鈕收藏印

印文:癸丑(1853年)以後貴陽但氏收藏印信

高 H 6.3

RMB:150,000-250,000

郭若愚先生曾言:“吳熙載刻印以萬計,但流傳的並不很多,一因當時歷經兵火,二因他刻印往往不署邊款,容易被人忽略。”另外,在《落英繽紛—師友憶念錄》中提到一件王福廠先生軼事:“福庵先生在滬鬻藝,收來刻石,均由他的一位保姆將印面文字磨去,再磨平,供先生篆刻。有一次收來一枚吳讓之所刻印石,因吳讓之未署刻款,故來件請先生加刻題識。他保姆不知內情,將此印刻面磨去。這樣一來,出了紕漏,十分尷尬。最後,福庵先生找來舊印譜,將吳讓之所刻之印面查出,然後摹刻在石,再加題識,說明為讓翁之作。”此印亦是,未署款識,幸得智龕先生甄別,得以見識。

著錄

《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165頁


4408 清光緒六年(1880 年) 圓山大迂為張熊刻壽山石自用印

印文:鴛湖老人

邊款:庚辰(1880年)春囗刻於申江客次,子祥張先生屬正。日本囗大迂真

高 H 4.3

RMB:50,000-80,000

本品為圓山大迂為張熊所刻常用印,出現在其諸多書畫作品中。圓山大迂在四十一歲(1878年)時,遊歷中國,隨徐三庚、楊見山等學習篆刻、書法,又同張熊學習畫法。在隨張熊學畫期間,圓山曾為子祥治印數方,而此方作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鴛湖老人”印更是成為張熊常用印之一,曾用於光緒甲申年(1884年)作石圖軸(《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等作品之上。

著錄

1.《明清畫家印鑒》,孔達、王季遷編著,香港大學,1966年,第295頁,圖25
2.《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海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5頁,圖43
3.《明清畫家印鑒》,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17頁,圖25
4.《近現代書畫家款印綜匯》,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第880頁


4406 明末清初 江皓臣刻舊玉瓦鈕印

印文:近思氏

邊款:皓臣

高 H 2.7

RMB:100,000-200,000

本品之皜臣玉印十分難得,多次著錄於各類篆刻專著,作為江皜臣的典型作品出現。由此方玉印之印面痕迹,可感受皜臣切玉之勁力,相較於上一個標的,亦可體會“皜臣”與“濯之”的區別。

著錄

1.《明清篆刻流派印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第53頁
2.《中國篆刻叢刊》第七卷•清1,小林斗盦編集,日本二玄社,1984年,第83頁
3.《中國璽印篆刻全集3—篆刻•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第39頁,圖223
4.《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2頁
5.《中國篆刻大辭典》,韓天衡主編,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97頁


4405 明末清初 江濯之刻糖玉俏色獸鈕印

印文:洗硯石泉香

邊款:濯之

長 L 1.5

RMB:50,000-80,000

江濯之,字漢臣,徽州人,善治晶玉印,多以沙碾法為之。本品印面為陽文“洗硯石泉香”,印文邊緣十分圓滑,可見其沙碾之痕迹。對比二玄社《中國篆刻叢刊》中收錄江濯之刻朱子葆連珠印中“朱子葆”陽文印之邊緣痕迹,與本品相類,可資比較。

著錄

《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2頁

Lot4405和Lot4406兩方玉印,前者為“濯之”款、後者為“皜臣”款。按照大部分印譜和篆刻專著,一般認為,“濯之”為“皜臣”的號,但關於江皜臣和江濯之的關係,郭若愚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目今集印家以為江濯之就是江皜臣。如《明清名人刻印匯存》、《丁丑劫餘印存》等著名印譜,都收入江濯之玉印,作為江皜臣的作品。且認為濯之是皜臣的號。《篆學淵源》說:“江濯之,字漢臣,徽州人。所刻晶玉印甚佳,名重公卿間,曹秋岳先生延之上賓。後游閩卒。石刻不概見。”可見濯之和皜臣的身世極相像,極有可能是一人。但《篆學淵源》記載另有字作漢臣,而最使我不能置信的原因,是我所見濯之玉印,大都是沙碾而非刀切的。以沙碾的玉印作為切玉家江皜臣的作品,是講不通的。這很可能是記載有誤了。

上文摘自《切玉家江皜臣》,原載於香港《大公報·藝林》,1963年-1965年;後譯為日文,收錄於《印豈印人》,日本二玄社,1982年;後收錄於《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71頁


4404 清 陳師曾刻壽山石太獅少獅鈕印

印文:靜居士

邊銘文:缶老學讓翁為多,特加蒼勁耳,茲擬其意。師曾記

高 H 5.5

RMB:80,000-120,000

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朽道人、俟堂,齋號染蒼室、五石室、鞠梅雙景盦,陳三立之子,江西修水人,後居南京。曾留學日本,歸國後從事美術教育。擅畫花卉、山水,畫風淳厚蒼逸。擅詩書,精篆刻,鎔鑄秦漢,古拙淳樸,後師事吳昌碩,並不亦步亦趨,得其法,變其意,擷取漢鑿神韻。印風高古,氣息醇厚。經營篆法精謹自然,起筆、收鋒與轉折皆有起落之墨趣。

著錄

1.《陳師曾印譜》,北京榮寶齋,1988年,第38頁
2.《近現代篆刻名家精品—陳師曾印集》,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第16頁
3.《陳師曾印譜》下冊,中國書店,2007年,第3頁
4.《中國印譜全書—染蒼室印存》,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第291頁


4415 清 陳鴻壽為陳寶成刻青田石印

印文:呂卿父

高 H 6.6

RMB:180,000-280,000

郭若愚先生在《篆刻史話》中講述了這枚不署款識之青田石印的來歷:“一九五六年間,從陳氏後裔流出一些青田石章,散在古玩市場,全無邊款。我陸續收集到十八方,計有陳寶成的七方,閑句章三方,齋館印四方,雜印二方,白玉印二方。陳寶成,字呂卿,號小曼,是陳鴻壽的兒子,這些印大都見郭友梅輯《種榆仙館印譜》,可知均系曼生作品。”

著錄

《篆刻史話》,郭若愚著,台北,2000年,第200頁


4413 清嘉慶八年(1803 年) 陳豫鍾為陳希濂刻壽山石獅鈕收藏印

印文:秉衡所得金石文字記

邊款:癸亥(1803年)七月望日燈下為瀔水大兄作。秋堂

高 H 4.7

RMB:180,000-280,000

陳豫鍾(1762-1806),字浚儀,號秋堂,齋號為求是齋,杭州人。陳氏出生於金石世家,精墨拓,彙集碑版拓片多達數百種。工書法,善畫山水竹蘭。篆刻宗法丁敬,兼及秦漢,為西泠八家之一,印作秀麗工緻,自成風貌,楷書印款極為工秀。存世有《求是齋印譜》、《明畫姓氏均編》、《求是齋集》等。

陳希濂,生卒不詳,字秉衡,號瀫水、石蘿庵主,齋號瀫水草堂,錢塘人。其與陳豫鍾交好,秋堂於1793年、1794年、1795年、1798年、1803年等多次為陳希濂治印。(據《篆刻年曆》載)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