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精絕,我的曾祖父吳昌碩,安吉吳昌碩,吳越文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這是一首題畫詩,表達了我的曾祖父吳昌碩先生對杭州超山梅花的深厚感情。

2020年7月,杭州市餘杭區超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在江南梅花聖地——超山梅花園拍攝電視片“藝術大師——吳昌碩”。

我的曾祖父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對梅有一種發自肺腑的真情。他寫梅、書梅、畫梅、刻梅,在他的藝術精品中,以梅花為主題的作品佔了很大的比例。

他曾題詩“苦鐵道人梅知己”,意寓永遠做梅花的朋友。1927年11月,吳昌碩先生逝世,我祖父吳東邁遵父遺命,將他葬於超山。一代宗師吳昌碩從此長眠於超山十里梅海。

梅花象徵著高潔,象徵著拼搏,是不畏嚴寒與困境的發憤圖強,是悠然的淡泊名利。吳昌碩先生愛超山梅花,選擇與梅為伴,因為他就是梅,梅就是他。

作為中國近代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藝術大家,吳昌碩賦予了書畫藝術探索創新的生命力。這個從貧困家境中走出來的人,以藝術為畢生追求,而且培養了諸多有影響力的書畫藝術家,甚至還“跨界”培養了京劇大師梅蘭芳和荀慧生。

學訓詁學文學,他拜俞曲園為師

吳昌碩的家鄉在浙江省安吉縣。這裡是中國的毛竹之鄉,又是白茶之鄉。山清水秀的一方山水,養育了大師吳昌碩。

吳昌碩早年受他父親的影響,對書法、篆刻產生了濃厚興趣。一般人家,一方印一般刻一面或者刻兩面、兩頭,但是由於早年家境貧困,吳昌碩每得到一方印材,往往要六面全部刻滿後,磨平再刻,反覆練習。他練字是用青石板,把石板磨平,沾清水在石板上反覆練習。他把家裡的牆磚挖出來,鑿了一方硯台,因為練字,甚至還磨穿過一方硯台。

劉海粟美術館曾經就陳列過吳昌碩用過的一方硯台,是用非常普通的一塊牆磚打造的,吳昌碩後來傳給了兒子,後者又傳到了下一代手中。我們現在講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老一輩藝術家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一方硯台看不出什麼,但是傳承了一種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安吉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屬軍事要地。吳昌碩在17歲到22歲這五年中,正逢太平天國的後期,當時太平軍在安吉燒殺搶掠,老百姓到處避難,他也在到處避難,做長工,打短工,啃樹皮。但是他並沒有泯滅自己的學習意志,反而鍛煉了刻苦向上的求學精神。

吳昌碩把詩、篆刻、書法、繪畫作為自己終身奮鬥學習的目標。26歲後,他離開家鄉,走訪湖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拜師求學。29歲後,他和新婚的妻子分別,又到湖州、杭州、蘇州求學。在杭州,拜俞曲園為師,學習訓詁。在蘇州,拜楊見山為師,學習文學、書法以及人品。楊見山還有一個號,叫“楊藐翁”,寓意藐視一切,傲骨錚錚。真正的藝術家個性都非常強烈,不唯唯諾諾。吳昌碩對楊見山非常崇拜和敬仰,他刻了一方印,稱呼自己為“庸齋內老門生”(楊見山先生的號叫“庸齋”)。

他還到吳大澂家裡擔任家庭教師。吳大澂在當時的清朝廷任官,他把兩個兒子交給吳昌碩指導。當時,蘇州吳家是一個望族,家裡收藏相當豐富,像一個小型博物館。吳昌碩非常高興,一邊在吳大澂家裡教書,一邊在他家看很多社會上看不到的珍藏,如青銅器、鼎、彝器等一大批精品。吳大澂有一次問他的兒子,吳俊(吳昌碩早年的名字)在家裡除了教書以外還做什麼?他兒子回答說,每天就是在看我們家裡面的收藏,記了很多筆記,寫了很多詩。當時吳大澂對吳昌碩的這種學習精神非常滿意。

後來,吳昌碩又到全國各地去拜訪了一大批藝術家。他能夠看到的、學到的都是第一手的資料,是原汁原味的藝術精品。這個過程對他的進步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吳昌碩和家鄉的感情非常深厚。他有一個名字叫“吳蒼石”,他喜歡畫大石頭,因為安吉的山裡面,這種類型的石頭相當多。他還喜歡畫家鄉的竹子、山水,69歲以後,他作品上面都是以“吳昌碩”或者以“安吉吳昌碩”來落款。

寫詩用功60年,夫人稱他是詩人

吳昌碩的繪畫,大氣磅礴之餘,還有一個鮮明的細節特點:他的每幅畫作上面都有詩詞提示。本來,畫作上寫個日期、簽個名的做法在畫界很常見,但吳昌碩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簽名,他更多地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達在作品落款的詩詞裡面。他在詩歌方面,用了60年的功夫。吳昌碩的夫人也會寫詩,她從沒有把吳昌碩當作畫家、書畫家,一直說他是詩人。他的詩裡面思想性非常強,他喜愛王維、杜甫的詩,也喜歡學習揚州八怪的作品。

他把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作為詩詞的題材。潘天壽是吳昌碩的弟子之一,潘天壽對吳昌碩非常敬佩,吳昌碩對潘天壽也非常厚愛。吳昌碩曾經寫了對聯給潘天壽,上聯是“天驚地怪見落筆”,下聯叫“巷語街談總入詩”,意思是希望潘天壽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出發來進行創作。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要求他的弟子深入生活,要把老百姓看的、聽的、講的,作為詩、書、畫的內容。

所以,他的藝術永遠和老百姓在一起。晚年,擔任西泠印社社長以後,他為西泠印社寫了對聯,其中一句就是:“一耕夫來自田間”。別人把他稱為泰斗、大師,他則把自己當成一個耕夫、一個農民。他說,“我永遠是一個耕夫,在田裡面耕也好,在書法上面也是一種耕,在繪畫方面也是一種耕。”

吳昌碩的書法是他的藝術之根,他畢生以書法為友。而他書法的源頭在哪裡?答案是石鼓文。吳昌碩早年特別喜歡臨摹石鼓文,他愛石鼓文殘缺的古樸美和獨特的結構。他紮實的書法功力,為他的篆刻和繪畫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幫助他的藝術成就達到了“20世紀中國書法第一人”的稱號。篆書一般圓體比較多,但吳昌碩經過自己幾十年的修鍊以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每個篆書結構比較偏長,線條有一種韌性。所以昌碩先生的篆書,有一種鐵筆剛勁的韻味含在其中。他用篆書寫就的《西泠印社記》,也是現在西泠印社收藏的鎮社之寶。

繪畫方面,吳昌碩經常畫老百姓喜歡的蔬菜,如白菜。他一直講“食蔬者長壽”,所以他畫的蔬菜也很多。有趣的是,他畫筆下的蔬菜線條全部是篆書線條。正因為他書法的功力深,簡練而又剛勁的書體,使他的繪畫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個性。你如果書法基礎不好,像這種線條,包括一朵一朵梅花的花瓣是表現不出的。據我父親講,老先生畫梅花的花瓣,他就是用篆書的筆法來畫花瓣的。我們一直講書畫同源,以書為基礎,畫是一種表現的形式,正因為書法的基礎好了,才為繪畫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他畫壽桃,壽桃的線條就是他書法的線條,正因為他書法藏鋒筆力的剛勁,所以線條也能承載着這麼豐滿的一對壽桃。

他的詩詞、繪畫、書法,為他的中國畫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從而達到了氣勢磅礴、意境豐滿、內涵豐富、色彩高度完美的結合。即便是其將近80歲時的繪畫作品,依然充滿強烈的生命力,體現了一種民族向上的奔放精神。

詩書畫印精絕,還有卓越的教育成果

吳昌碩不僅是詩、書、畫、印四絕,而且在藝術教育方面,幾位學生都頗有成就。其中包括沙孟海、王個簃、陳半丁、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王一亭、梅蘭芳等。梅蘭芳是京劇大師,但實際上早在20歲的時候,他就在上海向吳昌碩先生求教,學習書畫藝術。吳昌碩晚年和王一亭交往特別深,他們兩位亦師亦友。也是因為在藝術教育上的卓越成果,吳昌碩被世界藝術界評為五絕完人。

不僅對中國的藝術教育作出貢獻,吳昌碩還培養了日本的弟子,其中包括許多位日本有名的書畫大家,為中日民間的友好藝術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1913年,西泠印社建立10周年的時候,正式對外營運交流。當年的篆刻書畫界公推吳昌碩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1996年,日本福岡地區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吳昌碩,在日本北九州市專門建立了吳昌碩胸像紀念碑。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時,日本各地也舉辦了吳昌碩紀念活動。這都反映了吳昌碩帶給日本的積極影響。

晚年時,吳昌碩把自己的家藏大批捐獻出來,要求王一亭辦一個學校,就是昌明藝術專科學校。吳昌碩自己沒有經過學校的系統學習,他靠兩條腿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憑自己的意志努力,在老師的指點下,站上中國的藝術高峰。但他說:我一定要辦一個學校,讓想學習而沒有條件學習的年輕人,在這個學校裡面得到正統的學習。

一位藝術家一定要有一種責任感。吳昌碩賑災、辦學校、搶救西泠印社的國寶……他不僅在藝術方面攀上了高峰,對社會的發展也有巨大的擔當。

吳昌碩特別喜歡杭州餘杭超山的梅花。晚年的吳昌碩一直在超山畫梅、寫梅。老先生逝世之前,就跟我祖父講:我去世以後,你們就把我葬在超山的梅花樹旁。他曾經自己寫了一首《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說:我永遠是梅花的朋友。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