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探讨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技艺

摘要:寿山石雕文化历史悠久、技艺独特,一代又一代的石雕匠人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雕刻技艺,并总结出了“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等创作技法。而在寿山石雕刻中,当属俏色的运用最为特别,属独门技艺,为此,笔者欲在本文中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寿山石雕;俏色;因材施艺

寿山石乃天赐瑰宝,经过历代石雕匠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依形造势”“相石取巧”的创作技法,独具特色。而在这众多的技法当中,当属俏色的运用最能够打动笔者,它堪称寿山石雕的独门技艺。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衡量寿山石雕刻技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相石过程中要根据原石的色彩、现状、纹理等进行判断,在自我学习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构思设计,利用原石的石色石形,巧施技艺,从而创作出神形兼备的寿山石雕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俏色为玉石雕刻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是指针对玉石的天然色泽进行刀客创作,以求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惊艳效果。通常是对原材料中主体颜色之外的色彩进行设计构思,使之成为作品的“画龙点睛”之处,或是在雕刻过程中偶然呈现出其他的色彩,便将其与作品整体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外之喜。善于创造美的雕刻师总是会想方设法巧用那一抹独特的色彩,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色彩进行合理分配、精心构思,为作品注入生命活力,使其呈现出一种精巧灵动的艺术效果。

从矿脉中直接开采出来的寿山石,形状各异、色彩不一,就算是同一矿脉,也难以找到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无法像其他玉石一般,能够直接根据形状或主体色彩进行设计构思和雕琢。且寿山石的内部情况复杂多变,经验再丰富的寿山石雕刻师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变化,因此便总结出了“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其中俏色的运用便是为作品增辉增色的过程。俏色的运用极为考验一个雕刻师的技艺水平以及对材料的应变能力,需要对创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巧妙处理、灵活运用。对于同样一块寿山石料的巧色,创作者脑海中的构思不同,都会造成作品最终呈现效果的不同,而这直接关系到成品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因此,笔者认为俏色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创作过程的一块“试金石”。通常,雕刻家在创作前的“相石”过程中,总会仔细地进行观摩、揣测和推演。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原石的色彩,其本身的瑕疵也可以处理成为俏色艺术,这也是寿山石雕艺术的魅力所在。

翻阅中国艺术史,最早关于俏色的运用是在商代,河南安阳曾出土过两只俏色玉龟,这是目前发现最早采用俏色技法的实物遗存。到了唐宋以后,文化繁荣,玉石雕刻技艺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俏色技法已经趋于成熟,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可见的范式。时至今日,众多的寿山石雕刻匠人依旧在该领域中深耕,在遵循前人技法规则的基础上,受时代、文化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作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加之寿山石本身的色彩及肌理丰富多变,历朝历代的雕刻名家得以留下不少精品,就以明清时期的杨玉璇和周尚两位寿山石雕刻大家来说,他们也是巧妙地利用了寿山石原材的色和质,从而诞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笔者的祖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其创作的诸多作品亦是俏色雕刻的典范。祖父尤其擅長群猪、花果等作品题材,在技艺、造型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创新,这离不开他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祖父自幼于乡村间成长,在他眼中能够发现诸多常人认识不到的美,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寿山石雕中。比如为了刻好“石猪”作品,他常蹲守于猪场,险些被误会成“猪贩子”,在雕刻花果时也会比照着新鲜水果进行雕刻。正因为他对每件作品都很用心观察,愿意花时间去钻研雕刻,才能够创作出大量经典之作。笔者的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之路受祖父影响颇深,因此将在后文中,以祖父及笔者自己的作品为例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一、不“破”不立

寿山石的色彩有时候并非那么“纯”,常伴有“杂”色,因此在雕刻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图,该破形的必须破形。不破不立,见色就取,这样看似热闹,实质上却没有办法突出主题,要避免对一件作品的构图布局处理得很满,否则既费了工,又失去了“巧”。若一块寿山石上的颜色较杂,雕刻师却能够恰如其分地突出“俏”,这就是难能可贵的绝活了。这里说的破,就是要注意避免画蛇添足,对那些纷乱的杂色要大胆舍去。为了顾全大局,当留则留,当舍则舍,不分砂肉,不破不立。

笔者祖父的经典代表作《含香蕴玉》(原名《花果累累》),曾作为向全世界发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画册的封面,还荣登国家邮电部发行的邮票。该作品雕刻了盛满荔枝、石榴、菊花、葡萄、牡丹、玉兰等各色花果的篮子,新鲜欲滴,几可乱真。原石色彩繁杂,祖父在设计过程中坚决断舍离,删繁就简,剔除令多数人都会感到心疼的石“肉”,再根据石头的色彩分布进行构思,搭配了各种不同的花果,留出部分空白空间,让“花果”气韵生动,富有质感。如此一来,精巧生动的“花果篮子”便出现在观众眼前,尽管丰富饱满,却毫无拥挤堆砌之感,花果之间,或隐或现,疏密有致,遥相呼应。细细观察,还能看到裹挟着露珠和泥土的枝干,充满了自然活力与生活气息,可以说将原石的色彩运用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祖父的这件《含香蕴玉》作品也开启了寿山石花果作品取巧的先河,笔者的诸多作品都受此影响,注重俏色,善待每一块石头。造物主赐予寿山石五彩斑斓的色彩,正是这多元的颜色给了创作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取巧不能被俏色所束缚,而是要充分尊重石头的原色,大胆破。在祖父的指导下,笔者创作的《惠风和畅》作品,也算是玩转俏色的一件佳作。这件作品的材质为寿山荔枝冻,我们爷孙综合运用了圆雕、透雕、镂雕等技法,巧妙刻画出69只姿态各异的仙鹤。它最特别之处在于每只鹤的头部都利用了原石中的红色,成为丹顶,鹤身或米白,或雪白,或灰白相间,善用俏色。鹤群脚下之枯木,其苍遒老劲的质感也是利用了原石灰暗的色彩。此作造型、寓意与意境俱佳,于2019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二、化瑕为瑜

寿山石原石材完美无缺的少之又少,多数带有不同程度的瑕疵、绺裂,哪怕质地温润细腻,没有明显的格裂瑕疵,也难以控制颜色的种类及分布,这是自然所遗留下来的艺术美感。为此,历代的寿山石雕刻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化瑕为瑜”的创作原则,于瑕、绺之间周旋,在展现出石材天然质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文化底蕴的深厚和雕刻技艺的精巧。

如薄意大师们常在绺裂处勾勒出连绵的山脉,将断口处就势化为深长的峡谷,峰峦连绵、林泉掩映,便可独成一景。外观看似纯净的石材,雕刻进去,石头的深层之处也可能存在脏、绺懂得情况,如何巧妙地加以剔除掩盖,很是考验雕刻师的构思布局能力。如石料脏点多,则可通过对比,突出纯洁处的质地。如有的石材灰暗且有砂,可挖去砂,刻画出天然太湖石的样子,以此来衬托太湖石前仙鹤的风姿,若有绺裂,则可根据其深浅,以衣带、树干等进行化解。

薄意大师林清卿就极为擅长化瑕为瑜,石材的色泽越杂,裂痕越多,其构思反倒愈加精妙,裂格多交叉者以梅、桃、杏等枝干掩饰;裂格多竖者则用以凸显竹、松、柏或悬崖峭壁;若有横格,则隐藏桥、堤、船、古厝和石径之间;若是弯曲的线条,则藏于烟雾霞之间。笔者的《松龄鹤寿》作品便是受林清卿大师的影响,原石多裂格,上面还遍布许多如棋盘格般的裂纹,因此笔者便构思出重峦叠嶂、飞泉直下的场景,近处苍松翠柏,仙鹤亭亭玉立,观之如同步入仙境般清静优雅。在雕刻过程中,每向石头内部深入一层,心中总有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担忧,石材内容情况无法预测,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构思出的方案可能因为其中的细微变化而需要推倒重来。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基本上是连走路、吃饭甚至睡梦中都在解构石头,当然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这也算是寿山石雕的魅力之一吧。

三、顺“色”而为

顺“色”而为,即顺应颜色确定题材。此时的俏色运用与作品主体色调基本保持一致,顺应颜色设计构图,通过艺术创作使寿山石产生出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形象与题材,这也是俏色运用的基本手法,因而在设计时便要“顺色”取材、顺色随形。如以荔枝冻石雕刻荔枝,红色雕琢花朵或者醉态的脸部,黄色雕琢太阳,灰色雕琢太湖石,黄色刻枇杷、香蕉等更好。若是存在上半黄、下半白的寿山石原材,则可雕刻成为玉米题材;若是红黄白相间,则可根据其位置分布考虑石榴题材是否适用。颜色和谐了,再追求细工,因此便要求雕刻师对寿山石有深刻的理解,对于生活也有较深的感悟,才能够产生联想,对俏色运用做到得心应手。

寿山石位列四大国石之首,但其石材大多玲珑,形状多变,并非都适合切割成章,刻意“追形舍料”不免可惜,倒不如“顺石而为,随形而作”。笔者年轻时便从饭桌上得到启发,独创了“苦瓜”题材的系列作品,在创作中顺着石色石型雕琢,瘤皱突起的苦瓜悄然诞生,或水灵欲滴、或粗壮丰满、或成熟开裂、或枯瘦干瘪、或凋萎残破……不同生命周期的苦瓜,通过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材,塑造成活灵活现的模样。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苦瓜在四季的变迁中有着细微变化,苦瓜的生长周期通常只有一年,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瓜熟蒂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都能从寿山石中找到相应的颜色进行刻画。

笔者的系列作品《苦尽甘来》便是运用了不同色彩的寿山石雕刻出嫩苦瓜、熟苦瓜、烂苦瓜,真正做到顺色赋意,饱满的苦瓜在夕阳的照应下带上了丰收的喜悦;过于成熟的苦瓜瓜体已经裂开,晶莹饱满的瓜籽从中流出;苦瓜完全成熟之后外皮为黄色,其中的瓜籽也包含着生命的活力,呈现出艳丽的红色……对于苦瓜的雕刻看似简单,实质上综合运用了圆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且苦瓜表面的凹凸起伏看似随意,实际暗藏巧思,排列疏密有致,让人仿佛能一眼看透瓜肉的厚薄。尽管笔者雕刻的苦瓜已有千余颗,但没有一颗是相同的,每一颗都能给予笔者不同的艺术感悟,青涩的、成熟的、枯萎的……笔者利用刻刀在石上刻下苦瓜的一生,何尝不是在雕刻自己的人生,苦瓜从青涩到成熟,笔者的技艺也从粗糙到娴熟。苦尽甘来,终成正果——这是笔者对苦瓜的理解,也是自我对人生的寄望。苦瓜吃起来虽然清苦,但是别有一番滋味,这像极了学习石雕技艺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苦瓜雕刻技艺,笔者在工作室外的一片绿色田地里种满了苦瓜,看着苦瓜生长,然后慢慢老去,瓜籽掉落,生命不断轮回。

四、突出重点

大部分寿山石以俏色为贵,因为俏色利用得好的话,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对于重点俏色,一定要摆在构图的主要部位,能够一眼便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有时在画面中的一抹红,即可雕琢成旭日东升,或者因色雕琢船舶、旅人、樵夫、雅士……这些人物通常以极小的块面点缀在特定的自然场景之下,虽然小巧,却与山林亭宇相照应,与山水气象融一体。如笔者祖孙三代人共同创作的作品《国富延年》,融合了圆雕、镂雕、高浮雕、薄意雕等多种寿山石雕刻技法,刻画了国色天香的牡丹、富丽端庄的松木,又有群鹤栖息,点缀些许灵芝、葫芦,整件作品活泼灵动,仿佛可见花开、可闻鹤鸣。虽物象繁多,但是重点突出了群鹤,使作品繁而不杂。笔者的《花开富贵》作品则取材寿山高山石,质地温润凝腻,其色或黄、或红,皆是明丽动人、光彩四射,因而笔者便通过判断寿山石石型和色彩的走向,勾勒设计出恰到好处、安排巧妙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寿山石色彩和质地的自然美,突出重点的花卉,才能将这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丰盛之景呈现在这样一件花果篮中。

寿山石雕创作不能为“俏色”所束缚,而是要想尽办法去驾驭“俏色”,使作品妙处横生、引人入胜。如笔者的《海底世界》作品,借红色集中部分巧雕出五条身材圆润饱满的金鱼,而最顶上金黄的部分则雕琢出一条金黄的金鱼,热烈的红色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着重表现金鱼,刻画其鲜活逼真、动态十足的样子。红、黄的鱼,白色的珊瑚丛,三色过渡自然。石韵天成的高山石加上充满灵性、俏皮圆融的金鱼,给人以一种萌趣十足、超凡脱俗的美感。

在寿山石雕界,有很多人雕刻类似的题材,但在造型上有诸多不尽人意:一是布局不够合理,没有突出重点,导致作品雕成满满的一群鱼,满到看不见珊瑚水草,显得臃肿、累赘;二是俏色利用没有抓住重点,总是想要眉毛鼻子一起抓,最后没有掌握好材料的取舍关系,盲目堆砌,“淹没”了主题。笔者认为在寿山石雕刻中,材料与手艺人之间有种微妙的联系,作为天然资源,每一块寿山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美是大自然亿年时光的沉淀,而每一个手艺人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以及人生感悟注入天然材料之中,使其重获新生。有一些俏色的寿山石深得雕刻师的心,因为俏色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利用得当,效果往往十分惊人。笔者的作品,无论是热闹妍丽的花鸟硕果,或是憨态可掬的动物,还是各色各样的苦瓜,俏色的运用可谓贯穿始终。寿山石的俏色利用,讲究精心和灵活多变,巧配天然,因此笔者在构思时往往会反复揣摩,依材施艺、因色取巧,赋予寿山石意蕴丰富的语言。

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每一个雕刻师终其一生或许都在做俏色的文章,如何巧妙利用寿山石天赐的色彩考验雕刻师的能力。面对多样化的色彩,遵循不“破”不立、化瑕为瑜、顺“色”而为、突出重点这几点,可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铭颖,施光海.从宝玉石学角度浅析玉雕俏色艺术[J].美术观察,2020(03):77-78.

2.楊国丽.论福州寿山石雕刻传统技艺与传承[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李丹.印章石(寿山石)品种、雕刻实践及工艺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冯伟,师从祖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擅长花卉果蔬、鸟虫瑞兽等题材,对于苦瓜的题材创作尤有心得。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技艺传承人、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出版专著《唯美寿山石雕》《石头记——寿山石雕艺术探源》,发表论文《展示空间之近代工艺美术历史形态写真》等。2020年在福建博物院举办“匠心·传人——冯氏三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