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生平介绍,特别善制宜兴紫砂壶

陈鸿寿,字子恭,而恭则寿。号曼生,又号老曼、恭寿、曼寿、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卍生、桂榆道人、种榆道人等、又有艺名昭显。斋堂为种榆仙馆、阿曼陀室、一荪亭、桑连理馆。是浙江钱塘人。清干隆三十三年生,道光二年卒(公元1768—1822),享年五十又五。

陈鸿寿是一位颇有政声的文人官吏,他博学通解,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拔贡,曾历官赣榆、溧阳知县、后署江南海防河务同知等职。他在赣榆时,曾「捕盐枭、筑桥梁」,清理积年陈案数百起,颇见能吏风采。他在溧阳首倡修县志、建育婴堂、捐款赈灾等利民之策,受到世人的嘉许。

到十九世纪初期(嘉庆道光间),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因为他于1816年任溧阳知县(今宜兴巿旁之溧阳县),闻宜兴紫砂壶素以制作精美而著称,但濒于失传,曼生能辨砂质,常于公暇至作坊,与杨彭年合作,不但请陶工为其制壶,而且亲自捉刀,创制新样,又不失古意,并亲为撰写铭文,镌刻铭词,在砂壶上饰以具雄奇的书法,很受时人重视。

从此砂壶又声誉大振,人称其壶为「曼生壶」,被后世所珍。所谓「壶从字贵,字以壶传」,罗桂祥先生在其「宜兴炬器」一书中所论:「陈曼生的成就在于(一)他对当时的制壶好手如杨彭年等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创作,(二)在他热心鼓动下当时他交往的一群文士雅好紫砂,并且参予在壶上进行书法、篆刻、绘画的创作以及(三)他本人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他不但在壶上刻上其精采的书法及契合茶壶本身意境之题句,而且设计了不少壶式。陈氏不单为十八世纪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而且其影响至今不衰,至为恰切」。

陈曼生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

陈鸿寿善辞章,做诗不用苦吟雕琢,颇有李太白的高致,他的古文很好,早年受到阮元的赏识,所以他便拜比他长四岁的著名文学家阮元为师,在文学上有了较深的造诣。在阮元巡抚浙江时,他轻车相随,「走檄飞章,百函立就,暇与诸名士刻烛赋诗,才丽气壮,不可及也」(吴振棫《杭郡诗续辑》),由此可见其文思的敏捷。

他兼好六法,也擅长画画,善梅竹,做山水花鸟简淡悠远,时见天趣。曼生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从小已写的一手好字的他,很受阮元的赞勉,阮元也悉心予以指导,一步步改研了隶书、行书和草书,尤其对籀、篆下的功夫更多,后又有大量专研和临摹石刻和汉魏北碑的碑志,到了中年,篆、隶、行、草便以精美绝伦,受到当时艺术界的十分重视。陈鸿寿酷嗜收藏摩崖碑版,收藏甚富,他书风古雅而不失法度,就是出于这样多方面的修养。陈鸿寿另外在印章上的成就,丝毫也不逊于诗、文、书、画方面,他的印风豪迈爽朗,其印款与其书相似,豪气逼人。其著作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篆刻作品除辑于《西泠八家印谱》外,尚独辑成《种榆仙馆印谱》

陈鸿寿是一位具有多方才艺的读书人,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有功名,也能诗文、擅画、书法四体皆精、篆刻也负盛名。可说是一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艺术家。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生平介绍,特别善制宜兴紫砂壶》上有1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