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生平介紹,特別善制宜興紫砂壺

陳鴻壽,字子恭,而恭則壽。號曼生,又號老曼、恭壽、曼壽、曼公、曼龔、夾谷亭長、胥溪漁隱、卍生、桂榆道人、種榆道人等、又有藝名昭顯。齋堂為種榆仙館、阿曼陀室、一蓀亭、桑連理館。是浙江錢塘人。清乾隆三十三年生,道光二年卒(公元1768—1822),享年五十又五。

陳鴻壽是一位頗有政聲的文人官吏,他博學通解,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拔貢,曾歷官贛榆、溧陽知縣、後署江南海防河務同知等職。他在贛榆時,曾「捕鹽梟、築橋樑」,清理積年陳案數百起,頗見能吏風采。他在溧陽首倡修縣誌、建育嬰堂、捐款賑災等利民之策,受到世人的嘉許。

到十九世紀初期(嘉慶道光間),宜興陶藝最重要的人物是陳鴻壽。因為他於1816年任溧陽知縣(今宜興巿旁之溧陽縣),聞宜興紫砂壺素以製作精美而著稱,但瀕於失傳,曼生能辨砂質,常於公暇至作坊,與楊彭年合作,不但請陶工為其制壺,而且親自捉刀,創製新樣,又不失古意,並親為撰寫銘文,鐫刻銘詞,在砂壺上飾以具雄奇的書法,很受時人重視。

從此砂壺又聲譽大振,人稱其壺為「曼生壺」,被後世所珍。所謂「壺從字貴,字以壺傳」,羅桂祥先生在其「宜興炬器」一書中所論:「陳曼生的成就在於(一)他對當時的制壺好手如楊彭年等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其創作,(二)在他熱心鼓動下當時他交往的一群文士雅好紫砂,並且參予在壺上進行書法、篆刻、繪畫的創作以及(三)他本人在藝術上的獨創性,他不但在壺上刻上其精採的書法及契合茶壺本身意境之題句,而且設計了不少壺式。陳氏不單為十八世紀創立了一種新的風格,而且其影響至今不衰,至為恰切」。

陳曼生曾任宜興縣令三年之久,並致力復興宜興陶業。據說他曾設計十八款宜興壺新式樣,並聘請楊彭年、楊葆年、楊鳳年、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名家製作這些茶壺。以陳曼生的意見來說,一件茶壺的製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參與。首先由壺手捏制茶壺,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時,則請書畫家在壺上施予繪畫或書畫的裝飾,隨後再請人在壺上刻畫,完成後始進行燒窯步驟。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個印章,包括壺手的、繪畫的、雕刻的和訂製茶壺主人的室名。

陳鴻壽善辭章,做詩不用苦吟雕琢,頗有李太白的高致,他的古文很好,早年受到阮元的賞識,所以他便拜比他長四歲的著名文學家阮元為師,在文學上有了較深的造詣。在阮元巡撫浙江時,他輕車相隨,「走檄飛章,百函立就,暇與諸名士刻燭賦詩,才麗氣壯,不可及也」(吳振棫《杭郡詩續輯》),由此可見其文思的敏捷。

他兼好六法,也擅長畫畫,善梅竹,做山水花鳥簡淡悠遠,時見天趣。曼生的書法成就也很高,從小已寫的一手好字的他,很受阮元的贊勉,阮元也悉心予以指導,一步步改研了隸書、行書和草書,尤其對籀、篆下的功夫更多,後又有大量專研和臨摹石刻和漢魏北碑的碑誌,到了中年,篆、隸、行、草便以精美絕倫,受到當時藝術界的十分重視。陳鴻壽酷嗜收藏摩崖碑版,收藏甚富,他書風古雅而不失法度,就是出於這樣多方面的修養。陳鴻壽另外在印章上的成就,絲毫也不遜於詩、文、書、畫方面,他的印風豪邁爽朗,其印款與其書相似,豪氣逼人。其著作有《種榆仙館集》、《桑連理館集》。篆刻作品除輯於《西泠八家印譜》外,尚獨輯成《種榆仙館印譜》

陳鴻壽是一位具有多方才藝的讀書人,他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有功名,也能詩文、擅畫、書法四體皆精、篆刻也負盛名。可說是一位「詩書畫印」堪稱四絕的藝術家。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生平介紹,特別善制宜興紫砂壺》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