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印文字變化規律分析漢印創作,趨於簡省,對稱規整

漢印文字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漢印文字的變化是“隸變”中的一小部分,“隸變”總體上是沿着簡化、草化、抽象化形成的。而漢印文字的變化是“隸變”過程中一種比自然書寫和變化過程更加“過分”的變化,有些甚至是有意識變化形成的,是在不斷使用的過程中逐漸變成的,它也有自身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也是治印人對印面處理遵循的原則。從美學上看這是漢印藝術的自覺,是治印人創作印章的藝術智慧。

一、漢印文字已經不再考慮文字的象形意味

漢印的主流風格主要是官印的廣泛使用而形成的官印形式,雖有私印的存在,但基本追隨官印的風格而變化。元明花押印、文人印出現以前,印章的主要功用是佩戴、封緘文書、信物憑證等。至秦漢時期,官印製度的建立和規範,印章的身份等級意味越來越濃重。以致漢代官印製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官印的基本制度,形成了嚴整、穩定、堂皇端莊的廟堂氣象。這種官印氣質直接影響了當時及後世印章的基本審美傾向。介於這種印章的功用,印章上文字已經明顯區別於鳥蟲、肖形印的裝飾象形意味。通過文字資料比對和文字訛變的研究,漢印文字使用已經不再考慮象形意味的變化。

二、漢印對文字的方折、對稱、規整要求更加明顯

受制於銅鑄、鑿刻方式方法而出現“點幽平弧化、點畫連接化、線性點両方折化”的不只是漢印,還有較早的青銅器銘文等,從漢印基本風貌上這些都很容易看出。漢印文字在更加方折、規整有別於書寫文字的同時,其對稱方式方法更加突出。中國古代文化對“對稱、平穩”有特殊好感,能體現穩定、平展、端莊的氣韻,最主要能夠體現形制堂皇、氣象雍容。故宮如此,唐代的長安城也是如此。這是漢印創作時的美學要求,更是漢印文字在應用過程中發生訛變的重大原因,不僅體現在漢印訛變文字當中,還貫穿所有漢印文字。拿“之”“朝”兩字來分析。“之”字在秦簡中筆畫偏向左邊顯而易見,漢印“之”字豎畫移向中間,其他筆畫兩邊對稱分布,甚至為了對稱,將左右兩個點畫相連接在豎畫的一個點上,類似的還有牛、亦等文字。漢印文字的對稱不僅表現在點畫上,還有結構、章法上。如“朝”,不僅在點畫上左右對稱,結構留白和左右偏旁部首全部體現了對稱原則。

三、漢印文字趨於簡省

文字演變趨於“簡省”不是新的論點,是文字研究的基本知識,但在漢印文字中因受制於材料、符合審美要求則更加突出。例如,結構上在郭、亭、享等字中最為突出:

在點畫上“壬”字的訛變最能作為代表,從“”變王、土”都體現了簡省現象,前文有具體分析。

在漢印中有些不涉及訛變的文字也存在“簡省”現象,有的還有“刪省”現象。刪省,是指把部首點劃重複的、同形並列的以及不重複的、不同形的部件刪復為單,或直接刪去。這些部件的形體,有的在文字中是相對獨立的,也有融合於文字的結構之中的。

四、漢印文字存在左右、上下結構的挪移現象

金文文字存在“左右無別”現象,至漢印,文字經過不斷規範,“左右無別”現在應用不再廣泛,但也還能找出一些。它們出現“左右、上下結構的挪移”。這種現象區別於古文字因為象形、無規明的“左右無別”,它是因為漢印創作時美學因素的作用。

五.替代,把文字原來的某一象形部件形體濃縮為短橫或點,使其成為抽象符號(漁紋、網狀紋、橫畫、點)

用“魚紋、網狀紋、橫畫、點”這樣的抽象符號,來代替文字原來的部件,即偏旁、部首或複雜的點劃,使原先比較繁複的文字形體變得簡單、直觀。“代”的寫法往往與原來字形、字義關係不大,併產生一些訛誤,但對文字演變沒有具體影響,應為合於美觀而進行的處理方式。

六、個別筆畫的延長、彎折

筆畫的延長和彎折是漢印文字為了適應美學因素、為了對稱,或者為了平衡印面的空間而發生變化的重要證據。延長和彎折的文字多產牛在筆畫和結構較為簡單文字當中,其目的是在印面上符合章法或者與其他筆畫較多文字產生對稱效果而進行的變化,但它們都沒有造成筆畫增長和文字的訛變。

七、結語

綜上所述,漢印文字與漢印的風格相互影響。規整、對稱既是漢印的審美要求,也是漢印文字的變化原因。文字為了適應漢印的規整、對稱等,審美也出現了簡省、繁複、挪移、替代等情況。這些方式方法對篆刻創作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在對文字進行處理時可以合理運用。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