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字变革,对各时期甲骨文篆刻艺术风格与美感的影响

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形式美, 是伴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其发展首先与这一艺术形式母体———汉文字的变革有密切的联系。 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战国的各种铜石铭刻,秦代的小篆等, 其构成与风格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时代的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与美感。

1. 摹原生型风格的形式美

原生型甲骨文初期字型较大,粗犷;中期字形趋向规整、 字体娟秀; 晚期字形变小, 严整秀丽。总的来看原生型甲骨文, 率真随意, 尖刻奔放, 方正内敛,挺拔修长, 婉转流畅。 董作宾、 于省吾等诸多甲骨文学家创作甲骨文书法, 摹法甲骨文原貌,忠实原片书刻状态, 注重毛笔的出入锋, 力追刀趋。 甲骨文字与传统书法,为篆刻在借鉴与融合上奠定了基础。 摹甲骨文入印第一人———简经纶所创作的朱文印“南洋伯”(图 1) 和“大千”(图 2) 的形式美特色是:淡雅、隽秀,形成遒丽端静的风格。

2. 摹金文风格的形式美

金文是各种青铜器皿上铸刻的铭文, 它与甲骨文的区别为铸文。 金文笔法在保留甲骨文象形图式特点下, 丰富了刻辞中单刀表现墨书原则。摹金文风格的书和印, 凝重古拙, 浑朴高雅, 圆润浑厚之气较重。 金石学家康殷宏著《印典》 等印文,粗观貌似金文作品,甲骨文字挺拔爽逸之气略显弱化。 考古学家胡厚宣著有《苏德美日 所见甲骨集》等, 其书多以金文气韵摹书原片风格。 诸多甲骨文书家、印人皆有文字学、金石学之综合素养,对文字源流及书刻关系均有一定研究。 [3] 如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金石篆刻家———闻一多, 治学独辟蹊径, 他精刻的“芮沐” (图 3 ) 、 “葆渔”(图 4) 以金文入甲骨, 得远古朴厚、 苍劲之灵韵,形成了具金石韵意的甲骨文书、印风格。

3. 摹石鼓文风格的形式美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苍浑劲挺,取厚、重、大之韵。 清末浙江篆刻家吴昌硕取此为法。 汪星燚编著《吴昌硕篆刻精品赏析》 赞其印风大开大合、虚实相生、线条苍古、恣肆、 豪放、 朴拙。 显然,摹石鼓文治印要做到: 苍茫、 古拙、 圆浑、劲健、洒脱。 力戒: 稚嫩、纤巧、滞板、柔弱。 金石篆刻家、古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以石鼓文风格篆刻的“芳草辞人”(图 5 ) 、“长叙”(图 6) 就具有浓郁的格调高古、姿态飞动之艺术风格。

4. 摹小篆风格的形式美

摹小篆, 追清雅疏淡, 婉转流畅, 自 然之美。以玉筋法摹刻甲 骨文书印的清末金石学家罗振玉,对甲骨文考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书法篆刻家刘江教授篆刻的“大象无形” (图 7) 、“鸟鸣山更幽”(图 8) 取法小篆,得甲骨书法之意,形神兼备,清劲遒利,冷逸奇拙,所作契文,多线质刚健,妙趣无穷。 其艺术魅力在于: 柔中含钢,细劲秀逸,如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态动人,劲健柔美,飘逸多姿。

5. 摹秦汉碑版风格的形式美

秦汉碑版、砖瓦竹筒及帛书等,大多数笔简而率意,结体欹斜瑰异,稚拙姿放。 具有一种天真烂漫,雄劲野逸之趣。 著名书画篆刻家李骆公教授,传拓甲骨、铜器、砖瓦千余件, 为日 后的甲骨文书刻创作奠定了基础。 其创作之印章, “中原方逐鹿”(图 9) 、“桂林山水甲天下” (图 10) 如殷人运刀契之于龟甲兽骨, 刚劲中求婉丽, 偶见飞白, 更显神采飞扬。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