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字變革,對各時期甲骨文篆刻藝術風格與美感的影響

甲骨文篆刻藝術的形式美, 是伴隨着篆刻藝術的發展而變化的。 其發展首先與這一藝術形式母體———漢文字的變革有密切的聯繫。 從殷商的甲骨文、金文、戰國的各種銅石銘刻,秦代的小篆等, 其構成與風格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各時代的甲骨文篆刻藝術的形式構成與美感。

1. 摹原生型風格的形式美

原生型甲骨文初期字型較大,粗獷;中期字形趨向規整、 字體娟秀; 晚期字形變小, 嚴整秀麗。總的來看原生型甲骨文, 率真隨意, 尖刻奔放, 方正內斂,挺拔修長, 婉轉流暢。 董作賓、 於省吾等諸多甲骨文學家創作甲骨文書法, 摹法甲骨文原貌,忠實原片書刻狀態, 注重毛筆的出入鋒, 力追刀趨。 甲骨文字與傳統書法,為篆刻在借鑒與融合上奠定了基礎。 摹甲骨文入印第一人———簡經綸所創作的朱文印“南洋伯”(圖 1) 和“大千”(圖 2) 的形式美特色是:淡雅、雋秀,形成遒麗端靜的風格。

2. 摹金文風格的形式美

金文是各種青銅器皿上鑄刻的銘文, 它與甲骨文的區別為鑄文。 金文筆法在保留甲骨文象形圖式特點下, 豐富了刻辭中單刀表現墨書原則。摹金文風格的書和印, 凝重古拙, 渾樸高雅, 圓潤渾厚之氣較重。 金石學家康殷宏著《印典》 等印文,粗觀貌似金文作品,甲骨文字挺拔爽逸之氣略顯弱化。 考古學家胡厚宣著有《蘇德美日 所見甲骨集》等, 其書多以金文氣韻摹書原片風格。 諸多甲骨文書家、印人皆有文字學、金石學之綜合素養,對文字源流及書刻關係均有一定研究。 [3] 如著名的文學家、 詩人、 金石篆刻家———聞一多, 治學獨闢蹊徑, 他精刻的“芮沐” (圖 3 ) 、 “葆漁”(圖 4) 以金文入甲骨, 得遠古樸厚、 蒼勁之靈韻,形成了具金石韻意的甲骨文書、印風格。

3. 摹石鼓文風格的形式美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蒼渾勁挺,取厚、重、大之韻。 清末浙江篆刻家吳昌碩取此為法。 汪星燚編著《吳昌碩篆刻精品賞析》 贊其印風大開大合、虛實相生、線條蒼古、恣肆、 豪放、 樸拙。 顯然,摹石鼓文治印要做到: 蒼茫、 古拙、 圓渾、勁健、洒脫。 力戒: 稚嫩、纖巧、滯板、柔弱。 金石篆刻家、古文字學家孫常敘教授以石鼓文風格篆刻的“芳草辭人”(圖 5 ) 、“長敘”(圖 6) 就具有濃郁的格調高古、姿態飛動之藝術風格。

4. 摹小篆風格的形式美

摹小篆, 追清雅疏淡, 婉轉流暢, 自 然之美。以玉筋法摹刻甲 骨文書印的清末金石學家羅振玉,對甲骨文考證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書法篆刻家劉江教授篆刻的“大象無形” (圖 7) 、“鳥鳴山更幽”(圖 8) 取法小篆,得甲骨書法之意,形神兼備,清勁遒利,冷逸奇拙,所作契文,多線質剛健,妙趣無窮。 其藝術魅力在於: 柔中含鋼,細勁秀逸,如仕女漫步於春景,情態動人,勁健柔美,飄逸多姿。

5. 摹秦漢碑版風格的形式美

秦漢碑版、磚瓦竹筒及帛書等,大多數筆簡而率意,結體欹斜瑰異,稚拙姿放。 具有一種天真爛漫,雄勁野逸之趣。 著名書畫篆刻家李駱公教授,傳拓甲骨、銅器、磚瓦千餘件, 為日 後的甲骨文書刻創作奠定了基礎。 其創作之印章, “中原方逐鹿”(圖 9) 、“桂林山水甲天下” (圖 10) 如殷人運刀契之於龜甲獸骨, 剛勁中求婉麗, 偶見飛白, 更顯神采飛揚。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