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篆刻家王福庵治印逾萬,印風工穩秀雅取法廣泛流美

王福庵(1880–1960年),初名壽祺,字季維,後更名禔,以字行。別號頗多,如羅剎江民、石奴、福庵居士等,晚年又自號持默老人,別署有春住樓、麋硯齋等。

王福庵出生於杭州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祖父王言是清嘉慶戊寅科舉人,父親王同是清光緒丁丑科進士,曾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辭官後歸養教書,歷任梅青、黽山、塘棲、慈湖各書院講習。以考證金石碑版、著書立說為樂。王福庵自幼耳濡目染,一心向學,對金石書刻之癖好已開始漸入骨髓。他曾說:“余年十二即解,愛好印章,見汪(啟淑)、丁(敬)兩氏印譜,輒心儀焉”。他一邊勤學,一邊用心搜集浙皖名家印章,1907年,28歲的王福庵便輯成《福庵藏印》16卷,共收集39位篆刻家所刻印章254方,其中西泠八家的印就有105方,可見其對浙派印章情有獨鍾,這也為他的篆刻創作以浙派為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世紀初,王福庵任教於錢塘學堂,執教之餘,常與杭州的收藏家、篆刻家丁仁、葉銘和吳隱過從甚密,切磋印藝。因4人都醉心於篆刻藝術,於是在1904年共同發起創設西泠印社,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經過10年的努力,西泠印社於1913年正式成立,公推吳昌碩為首任社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研究印學、倡導篆刻藝術為宗旨的藝術社團,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是無法估量的。

1920年春,王福庵受聘於北京政府印鑄局為技正,同事者有篆刻家唐醉石、馮康侯等。1924年又應“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博物院前身)之聘,出任該會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在鑒定之餘,瀏覽了清皇室的大量鼎彝盤尊和碑版書畫,大大地開擴了眼界,其篆刻藝術也有了進一步地提高。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王氏與印鑄局也隨之南下,由於秉性使然,不願為官,對自食其力之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遂於1930年11月辭去技正之職,移居上海,靠賣字鬻印養家度日,此後即定居上海,直至1960年逝世。

王福庵是一位取法廣泛、轉益多師的篆刻家,他的印風工穩秀雅,精整流美,是我國近現代頗具代表性的篆刻家。

與當時的大多數篆刻家一樣,王氏的篆刻走的也是“印宗秦漢”的道路。由於長期生活在杭州,自然飽受“浙派”篆刻的熏陶,留下了大批取法浙派的作品,如“銳侯鑒藏”(款曰:仿曼生法)(圖1)、“麋硯齋”(款曰:仿種榆仙館篆法)(圖2)、“慣遲作答愛書來”(款曰:師趙次閑,略變其法)(圖3)。同時對皖派也有嘗試,“領略古法”(圖4),便是以鄧石如為師法對象。流派印濫觴於元,興盛在明清,王氏對前人之作,既不盲從,也不輕易地否定,而是反芻細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閑卧白雲歌紫芝”(款曰:用元人法刻之)(圖5),“春愁如雪不能消”(款曰:仿明人刻印)(圖6),“人書俱老”(款曰:仿明人刻印之工整者)(圖7),“人生系時命,安得無苦樂”(款曰:《學山堂印譜》中有此印,福廠小變其體而刻之)(圖8),“明月清風真我友,人生此外何求”(款曰:曾見歸文休作此印,福廠變其體而刻之,雖不敢爭勝古人,然妥帖安詳過之)(圖9),此外還有“古杭王禔私印”(款曰:仿二金碟堂法)(圖10),“我書臆造本無法”(款曰:略師讓之先生法)(圖11),“託興每不淺”(款曰:仿吳聖俞)(圖12)等等。由此可見,王福庵對歷代的流派印風幾乎都有涉足,由此而形成的王福庵印風的面目也是多樣化的。然而,無論取法如何廣泛,王福庵印風的基點則是工穩、秀美,以王福庵等人為代表的這類頗具裝飾性的印風,被今人冠以“新浙派”。

王氏篆刻中有一類個性強烈的朱文印,如“硯田無惡歲”(圖13)、“以學愈愚”(圖14)等印,這類朱文印的範例是秦漢封泥,王福庵不是簡單地將封泥的形式移入篆刻中,而是將浙派的朱文印與封泥糅合到一起,去掉封泥的寬邊,代之以殘缺而曲折的細邊;布局上捨去封泥中一般比較疏放的章法,代之以滿布甚至以字逼邊的章法;刀法上將浙派的碎切與直衝刀相結合,使線條呈現出一種起伏與流動的狀態,給人以古拙、靈動、凝練、含蓄合為一體的感覺,這種感覺只能是在功底深厚的基礎上的探索,僅靠做是做不出來的。

王福庵一生從藝60餘年,治印逾萬。僅印譜就有《羅剎江民印稿》、《麋硯齋印存》、《麋硯齋印存重輯本》、《福庵印稿》等近十種,同時,王氏對文字也有一定的研究,出版有《說文部首檢異》和《麋硯齋作篆通假》兩部著述。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