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外功夫之艺术修养,一方印章,大则几寸,小则几分

篆刻俗称治印,一方印章,大则几寸,小则几分,”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可谓小矣,然而,小印之中,颇有情趣。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篆刻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倾注在这块方寸之地,浇灌着这朵鲜花。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的名句,意在示其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该把功夫下在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社会实践上,从而充实诗的内涵,书法也然,绘画也然,篆刻更如此,要是一个人只知刻印,其它概不涉猎,孤陋寡闻,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个雕刻匠而已。

在篆刻艺术流派上,有”虞山派”,”浙派”,”皖派’,等等,也有许多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印坛的大师。如元代的赵孟fu ,元末明初的王冕,明代的文征明,近代的吴昌硕,赵石,齐白石等,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一方小小的印章,内容不同,风格也各异,有官印,私印,斋堂馆阁印,生肖印,闲章等等,现代的篆刻作者还刻制了不少的诗词印章,如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印章等等,钱君淘刻的<<长征地名印谱>>,归之春刻的<<名楼印谱>>等等,都是比较优秀的印谱,这使得印章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正如郭沐若先生所说:”铁笔生花,古为今用”。

印章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朴素古拙,有的秀逸生动,有的锋芒毕露,也有的娴静潇洒,就创作方法来说,篆刻艺术包含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关系,故印外功夫的修养也相当深懊。一方好的篆刻,如同一幅好画,一幅好书法,一篇好文章一样,首先要有好的内涵和技法,要使印面活泼生动,既不板滞,又不做作,篆法,章法,刀法是篆刻的三要素,(具体可参见我的<<略论篆刻艺术的写意性,篆刻本质特征的三个表现>>一文,在那里阐明过,不作重复论述),随印面的变化需要,必须要有变化,有的笔划功夫要做足,有的笔划则一笔带过。

所以说必须要多读书,作为一个篆刻作者,先不说非得读多少经典的史书,诗书,最起码的诗词楹联知识要知道,书读得多,再从其它姊妹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融会贯通之,事实证明,历史上卓有建树的篆刻家,都是十分重视加强自身艺术修养的,都具有渊博的印外功夫的,书法,绘画,音乐,诗词都要涉及,书法艺术是抒情达意的艺术,音乐在创作及表现上也十分强调情感的能动作用,在中华灿烂的文化宝库中,书法篆刻和绘画一向被看作是血肉相连,手足与共的姊妹艺术,即”书画同源”之理,清代著名书画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古来善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多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绘画离不开书法,诗词,书法离不开音乐,诗词,篆刻离不开书法,绘画,所以说它们都有互补关系,元代赵孟fu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也说明”书画同源”之说。篆刻和书画都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都需要用笔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功力,情性,灵魂,境界及神韵,所以兼具者,必能相互启迪!

刻印决非雕虫小技,方寸之间,学问颇深,篆刻艺术是艺苑中一枝浓郁的兰花,它将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不可局限于技法精熟的”印内”功夫,更应加强”印外”功夫的学习,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师法自然而充实胸臆,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是作者功力,修养,人品的总和,一位成功的篆刻家,除了深厚的功力之外,更具有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文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为人处世的准则,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其艺术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