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篆刻艺术的写意性,篆刻本质特征的三个大致表现

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从秦汉时期的实用品发展到现在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二千多年来,有成千上万的印人们为其不断地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其创作技法、创作理论、创作风格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篆刻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篆刻印章起源,俗化雕文,始有印玺

当今,篆刻艺术创作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充分表明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它的内涵、它的美学价值正在新一代印人的艰苦探索中不断地得到了拓展。然而,长期以来,印人们侧重于篆刻创作而忽略了其理论研究。尤其是篆刻艺术写意性的研究。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写意性,篆刻艺术更如此。

什么样的篆刻是最美的?篆刻究竟美在什么地方?篆刻艺术的构思、形式、结体、造型、章法、运刀等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具有明显的写意性,这是由篆刻艺术抽象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其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线结体造型的写意性

篆刻是以古雅的篆文做载体,并按照艺术之形式美规律进行构思立意,再用刀锲刻在印材上意象地表现自然物象和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因为,它的结体与造型都是通过文字的线条完成的,篆体文字形成于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描绘,它表达的不是自然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情绪的物化形式。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曲直、舒展、开合,结体的大小、肥瘦、端正、偏侧、呼应、向背等组合成的文字诸形态,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传达出不同的主观感觉。

作者的情感抒发除借助其文字内容的直接表达之外,还要通过线组合成的这些文字的结体、造型等其它因素来加以衬托、加以补充,使之意味生动、情趣盎然。篆刻结体造型的这些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表现化的一种形式,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意”韵的客观反映。

篆刻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或是写主观之情感,或是传客观对象之精神,都是通过追求“意象”而达到追求“意境”。意象也好,意境也好,都是以“意”为主导,而不是以客观的象为主导,意是主观的,意象和意境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提炼、概括以后的客观的象,明显地带上了创作者的意志。这就是以线结体造型的魅力之所在。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刘江先生说:“意的表达不可太露,使人感到笔、刀、形有尽而意无穷。若直陈其事,便不是好的作品。”姜白石说:“语重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若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感,增加了观赏者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其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

这种“似与不似”的含蓄美是篆刻艺术创作所追寻的一条艺术准则,它给篆刻艺术家们提供可以随“意”雕琢的空间。表现客观物象,只有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某种原有事物所不具备的生机和意味,才能真正使印面“活”起来且富有表现力,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

二、“朱”、“白”视觉空间的写意性

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就是说篆刻作品中的“空白”是篆刻作品构成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白”与“朱”,“疏”与“密”,实际上就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是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整体。清冯承辉《印学管见》中提出:“印有虚实相生法。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是构成篆刻美的主要特征之一,有造诣的篆刻家常常运用虚实这一手法来抒发感情,强化个性,渲染气氛,开拓意境,虚与实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诸要素。

篆刻艺术作品呈现出的这种虚实关系上的“朱”、“白”视觉空间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篆刻艺术既然是抽象的视觉艺术,那么它所呈现的一切视觉效果,包括结体造型的实迹之“朱”与章法构成的虚空之“白”的各种变化,都不可能直接再现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具体物象和一个事件。它所表现的只是作者虚拟的“意象”、“意境”而已。

因此,篆刻艺术创作的视觉空间没有时间、空间的严格界线。“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天人合一”的“老庄”哲学思维决定了篆刻艺术的视觉空间是意象的,形式是人为的,感受是心理的,它可以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体式、不同大小的文字,不受时空条件的制约,随作者的主观意念任意组合安排。

如甲骨、金文、小篆、钱币、镜铭、封泥、瓦当、花押、九叠等,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和使用的文字,但在篆刻艺术创作中可以将这些文字,根据作者需要而艺术地组合在一个印面上,这种创作中客体的科学性往往服从于主体的观念性,因此,篆刻艺术创作可以随作者的意趣而度量时空。

文字与文字之间(肖形印的形与形、物与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打破绘画透视常规而进行一些奇特的处理。如远近、高低、大小、肥瘦,甚至是残缺处理,只要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即可。笔画还可以根据印面构思需要采取增减、伸倔、穿插、挪让、奇正、顺逆等夸张变形艺术手法,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作为意象的表达又是合情合理的。

三、刀法节奏韵律的写意性

娴熟的刀法是篆刻创作丰富的语言以及表现写意效果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可以说,舍弃刀法就不可能有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前人在论其刀法时有“七法”、“篆刻如何用刀,刻刀的结构,篆刻用刀十三法”等之说,但根据近代印人以及当代篆刻名家的经验,其实刀法仅为“冲”、“切”两种主要刀法而已。其它如“平刀”、“舞刀”、“涩刀”等等皆为其辅助手段,不足为“法”。

本人捉刀刻印有二十余载,对刀法体验有较多感受,其实篆刻用刀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印材质地,印材规格以及表现印章风格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印材质地坚硬,或间有砂丁。“切刀”要比“冲刀”好;取法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之风格,则“切刀”不如“冲刀”得心应手。根据作者艺术创作需要无论采用何种刀法都可以,但最关键的则是通过率意的运刀所表现出的节奏韵律的写意之美。

节奏是一种条理性、复杂性、连续性的律动形式,是动态性的形式美的法则。这种运动形式的律动所生发的某种感情色彩便是韵律。节奏与韵律,通常是指用在音乐,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文采节律方面。但通过艺术实践证明,节奏与韵律是一切艺术的形式美规律之一。但篆刻艺术的节奏韵律的含义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区别。

篆刻艺术的节奏韵律是视觉的节奏韵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心理节奏韵律。除了在其文字结体中线条的曲折起伏节律,章法构成中视觉空间的大小,疏密节律之外,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则是运刀轻、重、快、慢、行、止以及刀法锲刻所表现出韵味的刚、柔、疾、涩、燥、润、藏、露等节奏韵律,你了解中国篆刻章法秘诀吗?篆刻章法十二要领?

这种节奏韵律的表现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节律(即运刀)一眼便可看出,是感性直观思维活动,而无形的(即韵味)心理感觉节律则要通过作者或欣赏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心理上的节律感受是理性的思维活动。是经过自然物象——物化——进而升华为意象,最终达到意境的。因此,它又有朦胧性和不确定性之特点,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是也。我们在欣赏篆刻作品过程中,常有“气韵生动”之说。

这里所指的“气”,实际上讲心随刀运,取象不惑。是指作品构思、作品风格,作品意蕴的“气脉贯通”之“气”。这里的“韵”,即指随迹立形,备仪不俗的情感色彩,是写意的内核。是篆刻家知识、修养、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刀法的趣、味、意、美的高级阶段的产物。

构成篆刻艺术写意性要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气韵生动”作为构思的内涵,注重作品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取意气神韵之所到。二是充分挖掘结体造型、构图运刀的潜力。结体要从平正、整齐中追寻自然天趣之妙;构图要从“方寸天地”之中得宇宙气象万千;刀法要从“冲”、“切”的有节律的生理运动之中寓以自然生命的情感寄托,并讲究其骨力和灵动。

总之,刀法节律写意性表现得完美的作品,能给篆刻艺术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和流动美。这是篆刻艺术所追求的最高韵律美的意象境界,也是篆刻艺术的写意性所决定的。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