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創作字法的兩大依據,說文解字與金石學印式,劉媛

【摘要】篆刻是以上古篆體文字為基礎的一門藝術,所以篆刻研習者首先要掌握篆刻的字法。學習篆刻字法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文字學,以《說文解字》為基礎,熟練掌握篆體文字的造字法及其本義;另一是金石學,以不同時期的古璽印為印式,深入研究與各種印式相配的篆書的形制不同,所以用字規律也就不同。只有將這兩方面的研究綜合起來並熟練運用,才有可能創作出篆刻佳作。

【關鍵詞】篆刻;字法;六書;古璽印

篆刻藝術技法主要有四法,字法、章法、筆法、刀法。其中第一法是字法,這是每一位篆刻學習者首先必須掌握的技法。

這裡所說的“字法”,是指篆刻創作的用字方法和規則。宋、元以來文人藝術家在模仿古代實用鉨印的過程中創造了篆刻藝術,亦即以古代實用鉨印為範式,通過模仿秦漢古鉨印來創作自己使用的印章。古代鉨印中的用字主要是當時通行的篆體文字,篆刻創作所用文字自然也以篆體為最主要。而篆書作為上古文字早已退出了日常實用文字書寫領域,宋、元以來的文人藝術家要設計印稿,首先必須學習和研究篆體文字。明代印論家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中曾說:“不知字學,未可與作篆。不知篆書,未可與作印。”即在篆刻創作之中,不懂得篆字的字法便不能寫好篆字(筆法),寫不好篆字便不能設計印稿(章法),也就刻不好印章(刀法)——研究字法是學習筆法、章法和刀法的前提。

除了緣起於模仿秦漢實用鉨印使然,篆體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文人雅士崇尚的“古意”,以及篆刻的實用性所要求的“防偽”功能等因素之外,篆刻藝術對字法的特彆強調,還是因為篆體文字研究的學術性。篆刻藝術發展初期,設計書寫印稿與刻制印章這兩道工序處於分離狀態,即文人藝術家只篆不刻,工匠只刻不篆。即使到了明代中後期篆刻藝術長足發展,文人藝術家與職業印人皆能自篆自刻,職業印人終究因為文化程度局限而難以做到精通字法,多半是依樣畫葫蘆地寫篆,篆文訛誤在所難免。而文人藝術家始終佔據字法優勢並凌駕於職業印人之上,篆刻藝術由此具有了古文字研究的學術性。時至今日仍以字法的正確性作為篆刻藝術評判的第一條標準,充分體現出篆刻的“文人藝術”性質。因此,無論是元明清時期還是現當代,篆刻藝術始終高度重視字法的研習。

學習和研究篆刻字法,主要有兩個學術支撐點,一是古文字研究(即古人所謂的“小學”),一是古代鉨印形制研究(屬於“金石學”研究範疇)。

先從小學立場來看篆刻創作的字法,這是對篆刻字法的最基礎、最籠統的研究。篆體文字是中國上古時期通行的文字,根源於更為原始的圖形文字,故以“象”為根。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們就已經在研究並解說漢字的造字規律、結構方式和使用方法,並歸納總結出的六條規律,即所謂“六書”:象形、象事(亦稱“指事”“處事”)、象意(亦稱“會意”)、象聲(亦稱“形聲”“諧聲”)、轉注、假借。前四者是造字及字形結構的規律,後二者是漢字使用方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首次對“六書”作了簡明扼要的解釋:“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轉註: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整部《說文解字》就是運用“六書”來解釋近萬字篆字的來源的字典,因而歷來是人們研習古文字的最重要的工具書。以今天的眼光看,《說文》研究的是秦小篆,它上承先秦大篆,下啟兩漢隸書,是後人理解上古文字的關樞。元代印學家吾丘衍著《學古編·三十五舉》,反覆強調文人篆刻必須以《說文》為根基,他寫道:

三舉曰:學篆字,必須博古,能識古器,其款識中古字,神氣敦樸,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會意等未變之筆,皆有妙處,於《說文》始知有味矣。前賢篆乏氣象,即此事未嘗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終是不及。

四舉曰: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五舉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檢《說文》,頗覺費力,當先熟於《復古編》,大概得矣。

此三舉都是強調《說文解字》是習篆的根本依據,是印人學習篆書字法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字書。相傳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曾說:“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的確,不僅在篆刻專用的字書出現之前,《說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書,即使是在關於繆篆、古鉨文之類的篆刻專用字書出現之後,《說文》仍然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篆體文字之所以然。

但是,僅僅學習《說文》並不足以解決篆刻字法問題,還必須從金石學的立場研究秦漢鉨印的形制,研究篆體文字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印章制度中的具體運用。《說文解字敘》稱“秦書八體,五曰摹印”,即秦代印章的篆文有專門的書體,叫“摹印篆”。對照遺存至今的秦印篆文看,秦代的“摹印篆”其實就是小篆稍加方正化以適合印面的一種變體。許慎又說“新莽六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即漢代印章也有專門的書體,叫“繆篆”。對照遺存至今的漢印篆文看,這種“繆篆”乃是隸書化了的漢篆,與秦“摹印篆”多有不同。而隋唐官印所採用的“摹印篆”,與秦“摹印篆”也有所區別。這就是說,每一歷史階段的實用鉨印文字雖然都統稱為篆體,都遵循着“六書”的原則,但它們各自的形態是不同的。篆刻藝術從模仿古代實用鉨印而來,其字法無非是對古代實用鉨印的用字慣例或制度的總結,所以,當元代文人藝術家提出“白文宗漢,朱文法唐”的篆刻理念,即白文印創作以漢印為典範,朱文印創作以隋唐印為典範,即是在要求仿漢白文印創作的字法宜用“漢繆篆”,仿唐朱文印創作(又稱“元朱文”創作)的字法宜用“唐摹印篆”。吾丘衍《三十五舉》寫道:

十八舉日: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可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多見故家藏得漢印,字皆方正,近乎隸書,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嘯堂集古錄》所載古印,正與相合。凡屈曲盤迴,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顏魯公官誥尚書省印,可考其說。

二十四舉曰:朱文印,或用雜體篆,不可太怪,擇其近人情者,免費詞說可也。

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又漢器物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為第一。

以上三舉吾丘衍對“白文宗漢,朱文法唐”之字法的闡述,無疑是在“六書”的基礎上,對篆刻創作字法的更具體的要求。這樣的要求並非迂腐的仿古,而是真正認識到漢唐印章審美風格形成的根本在於其獨特的字法。

正因為如此,元明清以來的文人藝術家在古鉨印考釋的基礎上努力編修各種專門的印章字書,例如明人編《六書通》,在《說文》的基礎上收羅每字的古文、籀文、鐘鼎彝器以及秦漢公私印章篆文,為印人用字提供了便利。又如清人編《繆篆分韻》,就是一部較為流行的集漢印繆篆印文的專門字書。總體而言,由於元明清印人仿古創作主要集中在對秦漢印式、隋唐印式的開發,所以,人們關於秦摹印篆(秦篆)、漢繆篆(漢篆)、隋唐摹印篆(唐篆)字法的研究相對充分,而模仿先秦古鉨的篆刻創作起步較晚,雖然近現代也陸續編修成《說文古籀補》《金文編》《古璽文編》之類的工具書,但對古鉨中各系(包括秦、楚、三晉、齊、燕)具體字法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換言之,當代篆刻藝術創作的發展,尤其是現今盛行的仿古鉨創作的水平提高,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古鉨字法的基礎之上,唯有“通鉨文”,才可能有佳作。

【作者簡介】劉媛,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09)書法篆刻專業碩士研究生。


erweima_wbz印譜.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獲取: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