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特性,與書畫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文化特色奇葩

【摘 要】由古代使用印章發展而來的篆刻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深邃的審美內涵而玉立藝林。印章始於殷商,盛於秦漢,六朝以後與書畫結緣,至元代已演化為獨立的篆刻藝術,入明清則臻於高峰,與詩、書、畫交相輝映,成為世界藝術創造中一致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奇葩。

【關鍵詞】篆刻藝術;特性;審美意義

中國的篆刻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藝術,是目前少有的未被西方思潮影響到的純粹的中國藝術。上自商周下至當世故,經歷三千多年而歷久彌新。[1]

在韓天衡先生執筆的《中國篆刻藝術》中提到了關於篆刻的兩個重要特性:實用性與藝術性:印章,在它產生和使用的一個很長時期里,只是作為權力象徵和取信的實物,然而,它又是區別於一般實用品的、反映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憑記。可以想見,具備資格佩用印章的達官貴人們對印章的製作是會有許多奢望和苛求的。從另一面看,當時的印工對印章的精心設計製作是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在秦漢時期,印章重在實用,還不是一種專門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在秦漢印里,也有少量鐫刻圖案的印章,或許是供玩賞的,也可能是間作實用的,有些鐫刻文字的印章,如“黃神越章”、“日入千萬”等則為佩帶在身上作為避鬼邪,求吉利的一種實用物.)製作印章也還不屬於專門的藝術創作,但是,它客觀上表現了精湛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製作技巧。這個時期無數的名不見經傳的印工們,無疑是有成就的印章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篆刻藝術的一份寶貴遺產。[2]印章由實用品而成為藝術品,大致是起於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見到的某些書法,繪畫作品上,就鈐蓋着以年號為印文而製作成的聯珠印“貞觀”。從此書的梳理中,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印章在實用性和藝術性方面的一些過度,了解篆刻藝術特性的的來源,能夠更加深入的學習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的特性有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篆刻,第一屬性是書法屬性。前人強調“書從印人”、“印從書出”就說明書法與篆刻密切的血緣關係。篆刻具有書法屬性,是篆刻區別於實用印章、工藝美術的基本特徵。篆刻的第二個特點是工藝屬性。篆刻起源於實用印章製作,從一開始它就帶有工藝製作的某些特徵。篆刻的第三個特點是具有美術屬性篆刻同繪畫一樣,形式美是其基本形質,篆刻的章法布白與繪畫的平面構成有相類之處,略同於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最後印章屬性是最重要的一點,印章形式對篆刻的規定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其一,篆刻的賞讀方式是針對印章蓋出來的印跡,而不是印章這個母體,所以篆刻的形式與技法都要緊扣蓋出印跡的效果這個中心。第二個特點,篆刻是以印章方寸規定的微型的相對近觀的藝術印章方寸的範圍已成為篆刻審美的基本定式。第三個特點,由於印章具有可讀性,有着沿時序展開的對印文的解讀,篆刻藝術雖然是以審美為目的,但仍保持着印文可讀性這一印章特點,所以篆刻具有如音樂般的沿時序展開的審美節奏,這是篆刻與繪畫的基本區別,也是篆刻與書法的親和之處。第四個特點是印面方寸的空間性對篆刻技法的規定作用,人印篆法都要經過方形印面的變化改造。[3]

綜上可以得知篆刻是橫架在印章、書法、工藝、美術之上的藝術門類,它與這些門類有着密切關係又獨立於其外,在諸多屬性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之中形成了篆刻藝術無可替代的獨特個性品質。

篆刻包括篆與刻兩個部分。篆的部分集中體現了書法藝術那種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刻的部分,卻又集中了雕刻藝術中某些特殊的追求。它的構成從一開始就是複雜而饒有趣味的。僅僅懂得書法三味或僅僅了解刀法技巧,甚至已經兼而精通了兩者個字的技巧和追求,也還是難以算是真正領悟了篆刻藝術之美的所在。

在漢文化圈中,篆刻以其歷史的悠久、範式的高古、語境的深遼乃至內涵的圖騰遺緒而成為一種功夫化、修鍊化、智慧化的藝術形態,由此而衍化出“金石精神”和“印學文化”。篆刻,從藝術經典意識和創作理念上講由三個要素組成,即篆法、章法與刀法。篆書需要相當的書法造詣與筆墨功力,但印章上的篆書又不同於紙上的篆書,其要求與難度比紙上要嚴謹得多,是線條藝術的精鍊濃縮。這就需要章法來分朱布白,疏密挪讓或變形誇張,進行空間造型組合,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4]中曾形象地說過:“章法須次第相尋,脈絡相貫。如營室造廬者,堂戶庭除,自有位置。大約於俯仰向背之間,望之一氣貫注,便覺顧盼生姿,宛轉流通也。”刀法就是刀在印章上的鐫刻之法,刀法是對筆法、章法的二度創作。如果說 筆法、章法是“原型”,那麼刀法即是“顯型”,使文字產生一種立體雕塑美,即“金石氣”與“金石質感”。惟其如此,程遠在《印旨》中指出:“刀有鋒,善用鋒者,被頓為法。”[5]正因篆刻具有這種多重的技術組合和多元的藝術系統,它需要從藝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進行深入的思考,這不僅使人想起蘇東坡在硯邊留下的聲長嘆“非人磨墨墨磨人”。

如此獨特又經典的一門藝術,其“美”的表現也獨具氣質。篆刻藝術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方式,由於篆刻藝術集文學、美學、文字學於一身,所以就決定了篆刻的審美層次是隨着底蘊逐漸顯現出來的,所以也體現出孫朝軍老師說到的不斷“方正”,學習傳統才可“出新”。篆刻藝術同其他的藝術一樣,是人類物質活動轉化為精神活動的具體實踐,是人類美的創造。一部篆刻的發展歷史,正是中國文人藝術家創造活動和精神升華的歷史。可以說,篆刻史上每一次突破與繁榮,都來自於篆刻審美文化的更新和觀念的轉變。同樣,在審美文化呈現價值多元、形態開放的當代,篆刻向何處去,已成為當前篆刻界所關注的中心話題。[6]

當代篆刻自秦漢古印、明清流派印之後開啟了篆刻藝術史上的第三個高峰,通過幾代無數篆刻藝術家們漫長且艱難的努力,當代篆刻藝術已呈現出百家爭鳴,流派紛爭的可喜局面。[7]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確立準確的篆刻藝術審美觀,這也是學習篆刻藝術的重點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朝軍. 篆刻藝術之印稿設計說[N]. 中國書法報,2018-05-15(003).

[2]韓天衡執筆. 中國篆刻藝術[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11.

[3]范迪安主編. 中國美術館篆刻藝術研討會論文集[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

[4](清)袁三俊撰. 篆刻十三略[M].

[5](清)程遠撰. 印旨[M].

[6]中國書法家協會.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06.

[7]孫朝軍. 篆刻藝術之印稿設計說[N]. 中國書法報,2018-05-15(003).

作者簡介:

成玉彬(1996—),女,漢族,河南省焦作市。新疆藝術學院,19級碩士在讀,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書法研究。


erweima_wbz印譜.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獲取: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