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特性,与书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化特色奇葩

【摘 要】由古代使用印章发展而来的篆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审美内涵而玉立艺林。印章始于殷商,盛于秦汉,六朝以后与书画结缘,至元代已演化为独立的篆刻艺术,入明清则臻于高峰,与诗、书、画交相辉映,成为世界艺术创造中一致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奇葩。

【关键词】篆刻艺术;特性;审美意义

中国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是目前少有的未被西方思潮影响到的纯粹的中国艺术。上自商周下至当世故,经历三千多年而历久弥新。[1]

在韩天衡先生执笔的《中国篆刻艺术》中提到了关于篆刻的两个重要特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印章,在它产生和使用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只是作为权力象征和取信的实物,然而,它又是区别于一般实用品的、反映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凭记。可以想见,具备资格佩用印章的达官贵人们对印章的制作是会有许多奢望和苛求的。从另一面看,当时的印工对印章的精心设计制作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在秦汉时期,印章重在实用,还不是一种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在秦汉印里,也有少量镌刻图案的印章,或许是供玩赏的,也可能是间作实用的,有些镌刻文字的印章,如“黄神越章”、“日入千万”等则为佩带在身上作为避鬼邪,求吉利的一种实用物.)制作印章也还不属于专门的艺术创作,但是,它客观上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制作技巧。这个时期无数的名不见经传的印工们,无疑是有成就的印章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篆刻艺术的一份宝贵遗产。[2]印章由实用品而成为艺术品,大致是起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见到的某些书法,绘画作品上,就钤盖着以年号为印文而制作成的联珠印“贞观”。从此书的梳理中,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印章在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的一些过度,了解篆刻艺术特性的的来源,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的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篆刻,第一属性是书法属性。前人强调“书从印人”、“印从书出”就说明书法与篆刻密切的血缘关系。篆刻具有书法属性,是篆刻区别于实用印章、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篆刻的第二个特点是工艺属性。篆刻起源于实用印章制作,从一开始它就带有工艺制作的某些特征。篆刻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美术属性篆刻同绘画一样,形式美是其基本形质,篆刻的章法布白与绘画的平面构成有相类之处,略同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最后印章属性是最重要的一点,印章形式对篆刻的规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其一,篆刻的赏读方式是针对印章盖出来的印迹,而不是印章这个母体,所以篆刻的形式与技法都要紧扣盖出印迹的效果这个中心。第二个特点,篆刻是以印章方寸规定的微型的相对近观的艺术印章方寸的范围已成为篆刻审美的基本定式。第三个特点,由于印章具有可读性,有着沿时序展开的对印文的解读,篆刻艺术虽然是以审美为目的,但仍保持着印文可读性这一印章特点,所以篆刻具有如音乐般的沿时序展开的审美节奏,这是篆刻与绘画的基本区别,也是篆刻与书法的亲和之处。第四个特点是印面方寸的空间性对篆刻技法的规定作用,人印篆法都要经过方形印面的变化改造。[3]

综上可以得知篆刻是横架在印章、书法、工艺、美术之上的艺术门类,它与这些门类有着密切关系又独立于其外,在诸多属性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之中形成了篆刻艺术无可替代的独特个性品质。

篆刻包括篆与刻两个部分。篆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那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刻的部分,却又集中了雕刻艺术中某些特殊的追求。它的构成从一开始就是复杂而饶有趣味的。仅仅懂得书法三味或仅仅了解刀法技巧,甚至已经兼而精通了两者个字的技巧和追求,也还是难以算是真正领悟了篆刻艺术之美的所在。

在汉文化圈中,篆刻以其历史的悠久、范式的高古、语境的深遼乃至内涵的图腾遗绪而成為一种功夫化、修炼化、智慧化的艺术形态,由此而衍化出“金石精神”和“印学文化”。篆刻,从艺术经典意识和创作理念上讲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篆法、章法与刀法。篆书需要相当的书法造诣与笔墨功力,但印章上的篆书又不同于纸上的篆书,其要求与难度比纸上要严谨得多,是线条艺术的精炼浓缩。这就需要章法来分朱布白,疏密挪让或变形夸张,进行空间造型组合,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4]中曾形象地说过:“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造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之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刀法就是刀在印章上的镌刻之法,刀法是对笔法、章法的二度创作。如果说 笔法、章法是“原型”,那么刀法即是“显型”,使文字产生一种立体雕塑美,即“金石气”与“金石质感”。惟其如此,程远在《印旨》中指出:“刀有锋,善用锋者,被顿为法。”[5]正因篆刻具有这种多重的技术组合和多元的艺术系统,它需要从艺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不仅使人想起苏东坡在砚边留下的声长叹“非人磨墨墨磨人”。

如此独特又经典的一门艺术,其“美”的表现也独具气质。篆刻艺术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就决定了篆刻的审美层次是随着底蕴逐渐显现出来的,所以也体现出孙朝军老师说到的不断“方正”,学习传统才可“出新”。篆刻艺术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人类物质活动转化为精神活动的具体实践,是人类美的创造。一部篆刻的发展历史,正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创造活动和精神升华的历史。可以说,篆刻史上每一次突破与繁荣,都来自于篆刻审美文化的更新和观念的转变。同样,在审美文化呈现价值多元、形态开放的当代,篆刻向何处去,已成为当前篆刻界所关注的中心话题。[6]

当代篆刻自秦汉古印、明清流派印之后开启了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通过几代无数篆刻艺术家们漫长且艰难的努力,当代篆刻艺术已呈现出百家争鸣,流派纷争的可喜局面。[7]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确立准确的篆刻艺术审美观,这也是学习篆刻艺术的重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朝军. 篆刻艺术之印稿设计说[N]. 中国书法报,2018-05-15(003).

[2]韩天衡执笔. 中国篆刻艺术[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11.

[3]范迪安主编. 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研讨会论文集[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

[4](清)袁三俊撰. 篆刻十三略[M].

[5](清)程远撰. 印旨[M].

[6]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06.

[7]孙朝军. 篆刻艺术之印稿设计说[N]. 中国书法报,2018-05-15(003).

作者简介:

成玉彬(1996—),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新疆艺术学院,19级硕士在读,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研究。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