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匋艺术院藏吴昌硕两方多字印里的故事,为葱石先生刻

君匋艺术院藏有吴昌硕刻印章共152方,其中有两方“多字印”颇为特别,印面分别为“双忽雷阁内史书记童嬛柳燕掌记印信”、“贵池刘世珩江宁付春媄江宁付春姗宜春堂鉴赏”。这两枚印章,均为6厘米见方的巨印,一直默默躺在钱君匋先生量身定制的印盒内。边款所示,两印皆是吴昌硕为“葱石先生”所刻。那么,“葱石先生”是何方神圣,为何要用如此精美的石章料、刻那么多字?要知道,篆刻家刻印,是按字算润格的,想必吴昌硕概莫例外。

几经查证,“妻妾成群”的葱石先生的故事,从冰冷的印石中鲜活了起来。

“葱石先生”本名刘世珩,小字奎元,别号楚园,安徽贵池人,光绪年间举人,是清末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文学家。两方多字印印文,交待清了刘世珩的基本家庭结构:“江宁付春媄”为其妻,“江宁付春姗”为妻妹,亦为其第二个妻子,“童嬛、柳燕”为其两妾。

刘世珩的故事得从其第一个妻子说起。光绪十五年(1889),刘世珩随其父迁居江宁(今南京)。不久,其受父母之命与江宁县广东盐课大使之女付氏完婚,这就是刘世珩的原配夫人付春媄。付春媄的名字是刘世珩取的,她原来的乳名叫“小凤”。

媄,读音为“美”,古义仍然是美好的意思。“媄人”比美人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指姿容美好的女子,还借指有才德的人。可以想象,刘世珩对这位“媄人”是如此的心仪。可惜的是,付春媄在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溘然逝去,走完了21年的花样年华。几年之后,付春媄的妹妹嫁给了刘世珩,乳名“小红”,后更名为付春姗。

刘世珩三十三岁时离开南京,到京城做了直隶财政监理。在北京临时寓所中,他为付春姗专门构筑了一所爱巢,名作“宜春堂”。每天,刘世珩忙着做他的学问,付春姗就在一旁依着古籍旧书,描摹书中珍贵版画进行制版刷印。后来的《宜春堂景宋元巾箱本丛书》、《暖红室汇刻剧曲》中大部分版画,皆出自付春姗之手。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世珩不愿赴民国政府谋职,弃置了北京宜春堂,携家眷奔赴上海,在草鞋浜购地置房,以前清遗老自居,并拒绝剪辫,装扮颇似道人。上海草鞋浜的居所内,挂起了“楚园”的匾牌。园内还新建了一所阁楼,叫“双忽雷阁”。刘世珩同时多了“枕雷道人”、“沉雷道士”的雅号。

“双忽雷阁”的称号,来自于唐朝的两把古琴。所谓“忽雷”,是唐代宫廷乐器中的一种胡琴,体似琵琶,两弦弹奏。这双忽雷琴,有大小一对,系晚唐德宗时,由江淮转运使晋国公精心制作进献给宫廷的。孔尚任曾先后得到“大小忽雷”,并分别作《小忽雷传奇》和《大忽雷杂剧》。刘世珩从《小忽雷传奇》抄本及清代画家桂馥专门撰写的《小忽雷记》中得知,其琴之首为龙头状,胸部为凤凰形,腹部以鳄鱼皮蒙成;琴柱上有双弦,从龙口中吐出,由颌下一龙珠将两弦分开,其上有篆书“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正书”的嵌银字项。刘世珩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越多,对“小忽雷”和“大忽雷”愈发痴迷,仿佛睡梦中都依偎怀抱着这稀世奇珍。费尽心力、财力之后,刘氏终于把两把唐代宝贝皆纳入囊中,“双忽雷阁”的斋名便应运而生了。

至于“枕雷道人”、“沉雷道士”的称号,一方面是应景,符合当时他颇似道士的扮相;另一方面,也看得出来他对“大小忽雷”珍爱之至,可谓朝夕不离左右。当然,知情者更知其另一内幕,那就是他新纳的两名小妾。

刘世珩喜得“大小忽雷”之后不久,不愿宝琴空置,希望能物色到可以弹奏宝琴且粗知曲文的可人女子为妾,常侍左右。不久,两名小妾童嬛、柳燕入住楚园。童嬛、柳燕,不但擅音律,能奏琴吹箫,还粗通文墨,能料理文档。刘世珩对两人宠爱有加,干脆直呼两人作“大雷”、“小雷”。真可谓“人琴俱枕双美全”也!

“国”没了,家还在,而且,在称为楚园的家里,刘世珩照样每天写书、刻书、赏古玩、听古乐,高朋满座,妻妾成群,不亦乐乎。

贵池刘世珩江宁付春媄江宁付春姗宜春堂鉴赏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