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缶吴昌硕篆刻作品艺术解析,独特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

槃斋

a7287_04

此印章法的处置依印形的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首先由于此为长形印章,上下二字各部皆顶实四边。其次线的刻制更为直接果断,更为厚重结实,有如饱墨书写。文字朴拙,排列取横势(依方形布局),边栏线为下实上细。从原石印面刀刻的痕迹看,其虚实变化的处理应经反复斟酌。
如“斋”字的三竖,由于其长度相同,间距相同,因而在用刀以及线形上作相应的变化。右边竖线呈饱满状,左竖则为灵巧飘逸之态,中竖亦有不同:右竖为重顿后逆起笔,中竖为铺亳直接入纸,左竖则轻顿尖起等等。边线虽然残破,但气脉仍然十分连贯,“笔断而意连”。全印经破损处理,使印面文字突出,呈现生动统一、虛实相生的趣味。

a7287_05

单字朱文印。一般而言,刻字少笔简的印章,布局结字,不经反复思量斟酌,易犯简易苍白之毛病。此印借鉴古陶印、皇印的形式,章法布局别具匠心。该印原石为方形,印拓呈现是依形式构造之需要的“圆势”,边栏断续相连,印线质经披削处理而具质朴的金石意味。其交接方圆并用,使转连贯,如“缶”字左右两角;边栏文字相互映衬,如“缶”字右竖粗实,右边栏线断虛而借之;左竖作细而有提按变化,左边栏亦作呼应。其粗细破残看似随意却经推敲布置,印面呈现古朴苍茫浑然天成的艺术趣味。

古鄣

a7287_06

该印二字做三部纵势布局,形式风格取法古陶、汉印,文字篆法为吴昌硕书《石鼓文》风格。线条浑朴厚重,用刀大胆肯定。章法上印边四角取圆势,以呼应文字的圆转弧线,下、 右两边留宽,并且打点作破残,使其与左边“章”部“贴边” 破残相互呼应。印下边与右上留红,呈上下对应调合全印之布白。印面气息古朴雄健、浑然统一。

园丁所作

a7287_07

此印布局注重疏密变化,印面构成呈“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势。“园、所、作”三字分别顶边,使印中下空灵疏朗。字间互相贴合,粘贴镶合俨如一体,例如“园丁” 二字紧贴,“所作” 二字中竖错位相连使印面文字整密,线条、结构更加统一。用刀取古隶笔意,线条厚实而具有张力。从印石细观,其大处用刀肯定果断,小处细心落墨。如“作”字用刀大胆、豪放,“丁”字竖线先是短刀切刻,然后改变用刀节奏作横点残滞以求古朴。最为特别之处,印面肌理的刻制:除了打点(如“作”字旁)之外,在“丁”字的右红处作浅刻斜划,这样处理显然是追求印面拓印后,在泥重线沉的印拓上留下些许划痕肌理,使印面古朴之中蕴含活脱的视觉趣味。

张熙印信

a7287_08

印面章法布势取法汉白文印,文字方整,线条苍劲古朴,气息连贯。从印面刻痕观察,其对印边栏的变化可谓是反复思量。从“张熙”与“印信”两组文字贴边的处理来看,初刻时印面左右文字边距相等,但是显然过于均衡,而且“张熙” 二字为横势排列,因此选择将右边铲去,既做到右边气息顺通(横线头均有“卡口”〉又使左右布局免于呆板之态。上边栏细薄,下边做厚实,其一反常见“打点”作虛的技巧,而直接铲去一块,从而避免印面因打点而显琐碎重复之态(原石痕显示为多刀凿刻,非失手走刀)。使全印形成一种刚劲雄浑的艺术特征。

且饮墨瀋一升

a7287_09

该印文字取法赵之谦书篆风格,起讫、转折“笔法”清楚,章法布局为中行紧密,左右二行疏朗,红白分割基本平衡,印边四角为圆形,四边作残缺变化,印面只打少许“石花”呼应,以增古朴趣味。 结字构形取方势且方中带圆。线条以方笔构成为主,兼以圆笔。观察原印石面,察其刀法:线头用刀,或尖或方,或圆或钝,无一不精心修饰,竖线的起收,或切、或琢、或顿,线质形十分丰富。横线的用刀也极为不同,例如“墨”字土部二横:上横分为左右二段,各从左右二边用刀构成,末横用刀刻至左边(石面观察)后,另起刀下行凿刻,线条头尾均为线成后,用刀另刻“改成”。这些细微的用刀变化,丰富了同向线的形质变化,也体现了吴昌硕对刀的独特理解。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老缶吴昌硕篆刻作品艺术解析,独特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上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