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养印,学者型篆刻家徐无闻先生篆刻艺术风格及成就

【摘 要】著名学者型篆刻艺术家徐无闻先生,以其通会之才而施治于篆刻艺术,以学养印,立意脱俗而风规自高。他以自然创新的印学思想和以通驭专的方式指导创作实践,取得了古雅新奇、名留印榜的创新性成就。在篆刻艺术的语言、格调、韵致、内容、边款、刀法诸方面,整体性地建立起鲜明的端穆劲健、精淳清雅、隽永超逸的独特风格,因而卓立印坛,影响深广,泽被后学,将非一代耳。

【关键词】

徐无闻 篆刻 师承 风格 成就 自然创新

一、简介及师承

徐无闻(1931—1993),名永年,字嘉龄。30岁后因耳疾失听更字无闻,遂以字行。先生是教育家,为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是学者、诗人,学术上卓然建树,诗词里直抒胸臆;先生是书法家、篆刻家,格高调雅,蜚声海内外;先生亦精于古文字学,书画、碑帖鉴赏及收藏,“是当代中国书坛少有的通才”[1]。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等。这些名衔是对徐无闻先生之学问和艺术某种视角、程度的认同,然徐先生实际的学问、艺术成就却并不是这些名衔所能涵盖的。诚如一位学人所说:“徐先生是一座山,远看起来平平常常,当你慢慢走近他,你才发现他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深不可测。”[2]的确,他的名望蜚声于所治业界和海内外。

徐无闻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7岁时即遵其父益生公训诲,开始习书。12岁学治印,第一位篆刻老师即是他的父亲。同时,益生公带着先生拜蜀中名师周虚白、周菊吾、李璠等为师,学习诗文、书法、篆刻、英语种种。15岁时成为四川大学教授易均室弟子。先生曾说:“(易先生)笃好篆刻,将其当作一门学问钻研了五六十年,学识甚博,赏析甚精。他自己不刻印,实为印家之伯乐,海内名家都乐于为他奏技。”[3]“我从学易先生20余年,得益最多。”[4]就师承而言,徐先生首先是学者,是教书的。书法与篆刻前期是副业,后期是主业之一。他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业师是杨明照、屈守元、白敦仁、周虚白诸先生,到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教书后先后给吴则虞、吴宓先生当过助教。1963年到华东师范大学师承郭绍虞先生研习古代文论,其间拜谒沈尹默、潘伯鹰二先生学习书法,其后经易均室先生介绍拜谒方介堪先生,列为门墙。在拜方先生门之前,已与启功、周汝昌、王利器、谢稚柳等诸先生过往密切。徐先生是很本色的教书先生,然后才是书法篆刻家。2017年3月26日,《今日头条·城市书画》以“名家徐无闻,师承方介堪,诸体兼擅,书作法度谨严秀丽俊美”为专题进行推送宣传,题目上仅说“师从方介堪”显得片面、不够准确。先生幼承家学,转益多师,其宏博精深的学问、修养渊源有自,因得这些当代名家的指授和相与交游,加之先生笃信、敏悟、勤勉,故而成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篆刻家。

二、篆刻艺术风格及成就

徐先生在早期诸艺事中“唯于刻印颇好之”[5]。1981年所作《说印一首·步赵撝叔原韵》云:“童年摹印更学书,油灯欲尽四更初。抄掠未及膏肓癖,骈枝在掌焉能割。”[6]述说自幼习印学书的艰辛,即使“文革”中遭抄掠之不幸,也对篆刻始终不忘、有病入膏肓般的痴情。可以说,全诗是对他一生特别钟情于习印、好印、刻印所作的真挚表白。有志如此,又以通会之才施治于印,以通治专,如从桶里往碗里倒水,绰绰然游刃有余。他在篆刻上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也是水到渠成。

(一)古雅新奇、名留印榜的创新成就

作为学者型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的篆刻创作因其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性、学术性、创新性、丰富性,与他之前、同辈、之后的篆刻家有重要区别,最根本的一点是学养及见识的不同。徐先生印艺能超越前人、有别于他人,正缘于此。

1.以学养出新

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了中山王鼎,一共三鼎。其铭文诡谲峭拔,精劲奇丽,线条锐如铣削而多遒劲的长线、长圆弧线,书写难度极高。1979年徐无闻先生看到铭文后十分喜爱,随后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进行了专门研习,反复摹写、对临、放大。因其既有的深厚篆书功力,实现了完美的临创转换,创作出一系列高古清雅、神采奕奕的中山王铭文书法作品。当时亲见徐先生撰联以中山王铭文书写“吉金新见中山鼎,古史旧闻司马公”的作品。1991年10月(辛未九月)徐先生又全文放大(单字14.5厘米×6.5厘米)临写中山王大鼎,成六尺全开四屏,其后多次展览面世,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法界大师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用笔稳健,形神兼备)。这其实是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大字,字径加大,难度增高。其线条,特别是带圆弧形的长线条,起笔、行笔、收笔的快慢节奏,圆转时力与势的贯注,对字形的熟稔,整体完美的表现,都要求较为高深的功力和丰富的书写经验。如果把徐先生的放大临本与中山王原铭文(印刷拓本)相比较,会发现临本临写得既精准、精道而又生动、老辣,其线条苍润而劲健,实获中山王鼎铭文之三昧。为此,徐先生用弹力很强的长锋猪鬃笔,悬肘高提管而书,足见其非同寻常的功力。大字临本出版发行后,在书法篆刻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以特殊文字、样式入印

在徐先生的印存中,有几方印作引人注目,即“无闻”(图1)、“云从龙”(图2)、“龙集戊辰”(图3)等印。“无闻”朱文印,拟古币文字。其边款云:“己巳岁仲春,刻此似略得古币文意。”印文字体面貌别有意趣。“云从龙”白文印,以甲骨文入印,在方形青田石上刻为异形,有似龟甲残片,略呈“云从龙”之文意,有以今观古之新趣味,可为印学之别调。故边款云:“《易》,卜筮书也,其原甚古。兹集殷卜辞字刻《乾》文,言‘云从龙’三字,或于理不悖。”“龙集戊辰”与“云从龙”都刻于龙年,为纪年印。其边款云:“新《嘉量铭》篆极精劲,橅(摹)其四字,刻以纪年,无闻。”印章纯采用原铭文,不加丝毫改易,但保持原字线条、字法神意。因字取石,竖式长方形,以合字形字势,上与左右无边,唯底边若隐若现,使全印大疏大密,挺劲而古雅。

像这样以金石小学等学问学养滋养印艺,把一些新出土的,或特别的文字、文物样式等引入篆刻创作,使作品获得既古雅又新奇的创新性效果,在近现代印人中大体有赵之谦、黄牧甫、易大庵、简琴斋等。韩天衡先生认为徐先生的印作是新奇的,更对徐先生把中山王铭文引入书法领域,为时人所激赏和追摹尤为看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徐先生的引入是“一种有胆有识有才的尝试。试想,被誉为印坛出新骁将的赵之谦,其出新特征是敏颖地将彼时过目的某些特别的新出土文字,成功地引进到印坛中来。因此,无闻兄在这方面成功的引进,其作为当与悲庵异曲同工,是足以名入印史功臣榜的”[7]。徐先生正是以敏锐的感悟力,把当时新发现的文字和其他特殊文字、文物样式创造性地引入到书法领域,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以学养出新,取得创新性成就,故而名留印史。

(二)端穆雅健、精淳隽永的独特风格

所谓端穆雅健,端:端正、端庄,堂堂正正、英姿凛然;穆:静穆、浑穆、浑然;雅:文雅、精雅;健:雄健、劲健、健逸。所谓精淳隽永,精:精雅、精道;淳:淳正、淳雅、真淳、淳和、淳厚;隽:意味深长;永:隽永、深永、悠长、悠远。徐无闻先生的印艺风格归纳起来,即端穆劲健,精淳清雅,超逸隽永(“超逸”格调后文论述)。因为徐先生见识高、路子正、学养深、审美经验丰富,所以其印作建立起鲜明的端穆雅健、精淳隽永的风格特征。具体地说其选字用字、配篆、线条的篆写等,尤其是章法布局,呈现出宏大开阔的格局。与此密切关联的,是其印作篆写中,必须使线条、字法、字间关联等方面,都要呈现出雄健的气势:由笔势而出线势、字势、配合、呼应之势。同时,其印作书卷气、文气、雅气十足,具有精淳隽永的韵致。其中中等及稍大的印如“行云流水”(图4)、“无限江山”(图5)、“花楼叠石”(图6)、“岁在丙寅”(图7)、“碑林一生”(图8)等朱文印线条强劲开张、气势雄健;“神州九亿争飞跃”(图9)、“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图10)、“前生相马九方皋”(图11)、“去日苦多”(图12)、“道在瓦甓”(图13)、“无闻”(图14)等印遒逸沉着,浑融高古,布局端稳,气势健逸;“兴公之玺”(图15)、“江山到处堪乘兴”(图16)、“畏人嫌我真”(图17)、“寻章摘句老雕虫”(图18)、“成都徐永年玺”(图19)等白文印或朗逸清俊,或质朴浑厚,或峻拔生辣。总之,徐先生的印作无论朱文白文都既端穆雅健,又精淳文雅,韵味悠长。即使是其小玺印,除有端雅精淳的特点外,也具备这种雍容的格局和劲健的气势。如“徐玺”(图20)之纵势,“徐寿”(图21)之劲健、雍容宽疏,“守墨居”(图22)之疏密有致,“啸谷”(图23)、“云冈过客”(图24)之纵势劲挺,“年玺”(图25)、“玉局村人”(图26)、“小鲁斋”(图27)、“丁鹤”(图28)之精雅遒劲等,不一而足。须知,所谓格局宏阔,气势雄健,并非“写意印章”所独有,“工笔”工稳印章中同样可以具有,也许还是难度更高的一种艺术特色;在精淳和隽永的印风中具有宽宏格局、劲健气势,亦如范宽、王希孟、张择端等工细画风画作具有此特色一样,这是艺术的辩证法。

(三)高古新雅、离尘去俗的超逸格调

徐无闻先生“12岁时从汉印入手,两三年摹写摹刻数百方”[8],15岁为易均室先生纳为弟子。32岁时经易先生介绍,始请益于方介堪先生,后拜方先生为师,列为门墙,获益甚多,情谊深厚。徐先生治印,既宗秦汉古玺印,又取法明清流派,于邓完白、赵撝叔、黄牧甫等着力尤多。韩天衡先生论其印艺渊源时说:“他的印艺,取高古、时尚两极,不薄前贤,不忘己我,从而铸就了他的印风。”[9]徐先生的早期印作,如“徐年”(图29)、“郢客”(图30)、“锦绣河山”(图31)、“曾在沧浪一舸”(图32)、“穞园游艺”(图33)、“徐寿”、“鸿冥”(图34)、“虚谷”(图35)、“守墨居”、“益生心赏”(图36)、“潜江易忠籙均室稆园”(图37)、“啸谷”、“序达”(图38)等印,无论是先秦古玺、小玺,秦摹印,汉印,还是明清流派印,圆朱文印等诸印式,都章法妥帖,配篆虚实有致,线条遒劲,浑融,方圆兼施,精致生动。起点既高,出手自然不同凡响。先生后期的作品,如“道在瓦甓”、“红情词客”(图39)、“前身相马九方皋”、“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图40)、“寻章摘句老雕虫”、“无限江山”、“此生暂寄寓 常恐名实浮”(图41)、“云从龙”、“秦甓”(图42)、“花楼叠石”等,或淳和大气,气势雄劲;或浑穆端庄,挺拔健逸;或雍容俊朗,清雅秀逸。心手双畅,挥运自如。在点画线条、字法、配篆、章法上俱臻老境,老练、老辣而老道,以其突破性的创作实践,显示出超越侪辈、前人的格调和境界。所以启功先生评先生曰:“治印则远绍吾子行,近迈王福庵,其学识有所不同也。”[10]韩天衡先生亦论之曰:“深邃的文学,是以确立高妙的气格、风神、旨趣。文治心,心治艺。由此而攻印艺,就能明辨优劣、文野、高下,清醒地汲良汰莠,取菁去芜,求清拒俗。这正是无闻兄走过的一条阳关大道。”[11]信哉此言,徐先生治印半个世纪,从不尚奇好怪,炫法弄技,哗众取宠。远离流俗、时风,决不故为破烂,强取苍茫之感;印文的选择、使用,标准苛严;不同时代的字不混用,不任意拼凑字,不随意挪移偏旁部首;在先生的印作中找不到一枚这样的印章。也不轻易使用如回文一类较为少见的印文布列法。先生的印作,路子淳正,格局宽宏,格调高迈,气息淳和,韵味深永,个性风格显著。徐先生以他格高调雅、精淳超逸的篆刻创作,实践了他“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的篆刻艺术理想。

(四)文永书香、术业标志的深永印文

徐先生的印文内容,文雅而别致,其印文的选择与他人的选择有所不同,多具文化性、学术性;大多与其文学、艺术、学问有关,反而是其他人常刻的诗词印、成语印较少。徐先生的印作几乎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有点近似于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绝不作无病呻吟,为篆刻而篆刻,为纯粹刻章而专门找内容来刻的印极罕见。其中的一些诗词文句、成语都是为刊物、庆典、活动、时事专题、朋友约请而作。大量的姓名、字号、斋馆印章,都与徐先生的教学、学术、艺术、文玩、生活的历程和一些重要事务有关。这些印章的印文、边款内容,文辞精警、言约旨远,彰显着雕虫小道的学术性、审美性和文化张力。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山到处堪乘兴”、“前身相马九方皋”、“寻章摘句老雕虫”、“古不乘时,今不同弊”、“还读我书”、“冷香飞上诗句”(图43)、“尚能饭”、“司马相如故里”、“我本弄潮儿”、“行云流水”等。一些文意浅明的印文,如“为工农兵服务”“同心同德干四化”“心灵美”等,有的是杂志社约稿,有的与时事有关,记录了那时的一些生活状态和历史事件。今天读来,经历者或许觉得饶有趣味和感慨。而姓名、字号、斋馆印有意思之处在于,如果根据创作时间从前到后来看,它们可以串成一部徐先生的人生艺术史。如“徐年”、“徐寿”、“李淑清”、“周菊吾”、“李璠之章”、“易均室”、“郢客”“虚谷”、“”、“兴公之玺”、“谢稚”、“尹默长年”(图44)、“伯初”、“一隅画”、“金德寿”、“序达”、“史树青”、“逐苹书画”、“季平”、“赵石”、“小鲁斋”、“太虞”、“黄稺荃印”、“林昭德”、“李文孝”、“李恂”、“许力以”、“明照”、“佩君”、“郭克”、“安旗”、“吴君石潜”、“李格非”(图45)、“蔡岚”、“黄永年印”、“秦甓”、“张基栗印”等,这些印主人是徐先生的亲人、老师、学长、同事、书画朋友、学生等。这些印可以看作是徐先生生平许许多多的重要经历、重大事情、生活情趣,甚至生命价值的一种标志。把这些名字与徐先生的交游事宜连在一起,就是先生大体的艺术人生。细读《玉局村舍印存》过后,读者一定会深深地感受到,先生一生勤勉忙碌,真正无暇说空话、赋空文、做空事、刻“闲章”!

(五)体式多姿,言约旨远的清隽边款

徐无闻先生印艺淳和隽永,耐人寻味,其中多姿多彩呈现着学问、学术、趣味的边款,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徐先生在印作中也把画像石、绘画、造像书法等艺术样式用入边款,虽然不多,但也体现了赵之谦、黄牧甫等印家一样的探索创新精神。其边款样式更突出的特点是书体上的丰富多彩。举凡甲骨文、金文、摹印篆、缪篆、清篆,奔放的、秀雅的隶书,碑楷、小楷,行书,章草、今草等,一一纳入边款的刻制,全面运用,或奔放恣肆,或高古浑穆,或秀劲优雅,或质朴浑茫,或爽利挺拔。朱文白文,单刀双刀,挥运自如。书体与刻治,精妙绝伦;经营位置,讲究布局,多成精雅的书法小品;其间上乘之作,直达逸境。如“李格非”、“老子其犹龙邪”(图46)、“寻章摘句老雕虫”、“小鲁斋”、“穞叟六十年交游所致”(图47)、“兴公”(图48)、“石魂”(图49)等印之边款,书刻具妙,实为款中逸品!

再观印作边款的文字内容,可体会到徐先生以通驭专的篆刻艺术特色。其内容丰赡,有诗词、文句,有记事、谈艺论道、记游、辩字等,词清句雅,字字珠玑。“道在瓦甓”边款云:“余家两世六十年,得古砖瓦墨本三百品,刻此纪之。”印文既含哲学之思,边款则记文玩之乐。“花楼叠石”边款云:“花楼叠石,劳山盛景之一。”为游崂山之后刻印纪游。“徐年私印”边款记述了“文革”伊始,先生典籍书画遭劫掠,失去40方印章,此印后又复回之伤痛。“段氏小泉石斋珍藏”(图50)、“七丁写生”(图51)两印的边款则记录先生与段虚谷、段七丁父子画家相交游互赠作品之高谊,亦兼论画。“前身相马九方皋”边款云:“陈简斋句。癸亥二月,无闻。‘皋’字见《说文》。或谓拟古玺不当杂以小篆,但商鞅量、秦杜虎符已作小篆,皆战国物也。”款文是为“皋”字进行文字学辩证,体现了徐先生在文字学上的学术建树,即先生曾以众多的铁证论证了小篆为战国文字。“李格非”一印的边款陈述了李格非先生的人品、学问、才干,以及先生很荣幸参与《汉语大字典》之编纂,与川鄂专家通力合作,书成后泽被学人的内容。《汉语大字典》是1975年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规划,川鄂两省专家历时十余年共同完成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徐先生作为编委和字形组组长,勤勉工作十余年,在当代古文字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以如此深厚的文字学功底而治印艺,取得世所公认的超越性成就,不得不令人叹服。

(六)稳健爽利,有笔有墨的畅达刀法

徐无闻先生素来主张篆刻艺术“七分写三分刻”,其刀法以切为主,以切带冲,以冲带切,冲切兼施;既简劲、质朴、斩截,又稳健、爽利、老辣。在充分表现线质、笔意、字法的基础上,也着力表现刀味、刀感。其印作如“徐玺”、“守墨居”、“宿世辞客 前身画师”(图52)、“寻章摘句老雕虫”、“此身暂寄寓 常恐名实浮”、“畏人嫌我真”、“熊禄永”(图53)等,既表现线质、笔意、韵致,又呈示明显的刀痕、刀趣。其次,徐先生用的刻刀为平口薄刃刀,口径足有10毫米,即使刻一些古玺小印,都用这种较大的刀(其门弟子曾在篆刻交流中用相同的平口薄刃大刀刻印,有印人见之讶异),因此印底凹深,使线条的切面陡而立体感强。第三,徐先生主张印章应有笔有墨,即以刀代笔,刀法应准确传达印文线条的线质及笔意、笔墨的美感。“熊禄永”印笔跋云:“此虽学汉印,然实是先君刀法。学印近五十年,如此印方有笔有墨,然殊不入时人眼也。”此印以细碎的切刀刻出圆实浑融的线条及笔意,沉稳中时显细腻的刀痕,使线条圆浑而略带滞涩感,故而有笔有墨。其他印如“潜江易忠簶均室稆园”、“宿世辞客,前身画师”、“洛阳雷氏宝藏”(图54)等均有此效。

三、“自然创新”的书印创新观

对于书法篆刻艺术创新、建立个人风格的艺术命题,徐无闻先生秉持的是一种蕴涵着辩证思想的“自然创新”观,即在继承中创新——在真正继承传统经典要素、神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养、秉性、审美经验,将两者化合性地逐步创新。其《与学书者》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坡公此语真三昧,不创新时自创新。”诗里包含着辩证法思想。“不创新”不是真不创新,不诉求个性、个人风格,而是不赶时髦、浪潮,不急功近利;是主张守常达变,在“退笔如山、读书万卷”的进益中自然创新。自然创新就是要遵从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规律,继承民族传统艺术样式的精髓、精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在渐进渐变中创新。对于创新,徐先生还说:

创新,就是要写典范作品。创新是应该的,但还是要按历史规律来创,按书法自身的规律来创,不要先想好一个模式来创……创新的口号是对的,创新几乎没有人反对,分歧在怎样创新?什么是新?于右任、谢无量都没有说过自己在创新,而实际是创新了。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先定好框框来创新,这是违背书法发展规律的。创作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字的本身,装饰是次要的,且要适当。[12]

这段话跟《与学者书》诗的思想一致,表达的也是“不创新时自创新”的辩证创新观。这首诗和这段话虽然针对的是书法,但徐先生对其篆刻艺术数十年的研治、创作、创新,与此完全一致,是对此创新观念、艺术思想的有力实践。

徐无闻《辛未岁自题印稿》诗云:“莫谓雕虫技,唯凭石与刀。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白头争寸进,休负此生劳。”这首诗完全可以看作是徐先生夫子自道的篆刻人生的宣言。如徐先生者,有笃厚的人格,有全面而通会的学养,其以通驭专、道技双修的艺术道路,实为我们后学的典范,虽曰不能,但亦应心向往之。

2017年4月4日午夜于虎溪

【注释】

[1]魏学峰:《读书万卷,落笔有神——忆徐无闻教授》,《文史杂志》1993年5月。
[2]向黄主编:《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3]徐无闻:《纪念篆刻家易均室》,《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4]陈道义:《徐无闻先生篆刻艺术初探》,《书画艺术》2014年1月。
[5]徐无闻:《三年追忆录》。
[6]同[2],第28页。
[7]韩天衡:《〈徐无闻印谱〉序》,载于《书法之友》2000年12月。
[8]同[5]。
[9]同[7]。
[10]启功:《〈徐无闻书法集〉序》。
[11]同[7]。
[12]同[2],第47页。

文/傅舟,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