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印為當代篆刻注入新力量,當代陶瓷印章的獨特魅力

摘要:陶瓷印的製作及創作包含陶藝製作、書法創作、篆刻創作、圖案紋樣創作等,因其材質的特性與優勢,與石印不同的創作手法與面貌,被廣為接受,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投入其中。本文通過對陶瓷印歷史的梳理及當代陶瓷印現狀的分析,將當代陶瓷印的獨特魅力以及傳統文化魅力呈現出來,這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

關鍵詞:陶瓷印;創作 ;發展

一、陶瓷印的歷史

陶瓷印是以陶土、瓷泥為主要創作材料,經過一系列設計創作過程之後燒制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陶瓷印分陶印和瓷印兩種,在《中國篆刻大辭典》中“陶印”即“陶質印章”,“瓷印”的定義為“瓷質印章”,後來大家習慣於將“陶印”和“瓷印”一起稱為“陶瓷印”。

陶瓷印起源很早,史前先民會在陶器上面刻劃一些符號。後來隨着時間的演變產生了陶文,再後來這種藝術形式被運用到陶瓷印中進行創作。根據出土的考古文物材料顯示,許多陶制的印模或印范已經有了早期陶印的基本模樣,有印面、印台、印柄的部分,其主要用於陶器紋飾的製作,已經初步具有印章的功能,現存已發掘最早的“陶印”是商代陶制印模和陶制器具上的印跡。瓷印始於唐宋時期,多見於宋元。明代印學家甘暘在《印章集說》中提到:“上古無瓷印,唐宋用以為私印,硬不易刻,其文類玉稍粗,其制有龜鈕、瓦鈕、鼻鈕。”宋代金石之學蔚然成風,上層文人對於治印的興趣大增。《風齋藏南宋瓷印》中記錄156件印章作品,大部分印章是由模印壓制而成,包括藏書印、名號印、姓氏押記、閑章等,其功能也分為憑信用印、書信用印、文房用印、姓氏押印、佛道用印和圖像吉語印等,可見陶瓷印的製作是尋常可見的。

二、陶瓷印的特性

一件“陶瓷印”的章體需由黏土或礦物岩體製成,經過一定溫度的火燒制並且有“印章”的特性。與傳統篆刻材料有所不同,陶瓷印的創作過程更為複雜多變,但也更為自由。陶瓷印大多是由生坯刻制,質地鬆軟,便於鐫刻,用刀需要節奏感,具有應手輒落的感覺,可毫不費力地將印面刻大,即使一個小孩子也可輕鬆完成印面的刻制。而傳統金屬寶石、花乳石類等材料,質地堅硬,刻制過程中用刀需較大力氣,且用刀多有局限性。

與傳統篆刻材料一樣,陶瓷印的刻制手法也是多樣的。在不同濕度、不同硬度下,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甚至可以是一根鐵絲、一根樹枝等非傳統刻刀。由於材料的特殊性,陶瓷印刻制完成後須燒製成型,高溫燒制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輕微的變形,這種變形不可預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燒制瓷印的難度。燒制後的陶瓷印印面效果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有一種自然原始的味道,這種效果帶有一定的寫意性與模糊性,正迎合了當代視覺文化審美經驗的需求,多為創作者所喜愛。

印章作為一件藝術品,可欣賞的部分不僅有印面,其造型、材質、色澤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的金屬寶石、花乳石類等因其材質的特殊性,從開採到最後製成印章,需經過多道不同的工序,且工序複雜艱難,無法由一人獨自完成,開採哪塊石頭、製成多大尺寸、印鈕雕刻風格等,需要不同的工匠配合完成,由此可能造成藝術家無法掌握印章整體方面的表達。而陶瓷印的製作過程,不只是刻劃的形式,而是整個流程創作者均可參與。比如說對於印坯的設計,對於印形的把握,製作印坯和印鈕,再到印面刻制、上釉、燒制,這其實都是一個個創作的過程,整個過程藝術家完全可以參與其中,把控每個製作步驟,充分表達自身情感,直到最後的燒制,完成一方藝術品的誕生。

三、當代陶瓷印的興起原因

古代陶瓷印存量不多,一是歷代以來,篆刻都以使用價值與硬度較高的材料製作印章為主流,例如石印、玉印等。瓷燒後變得極為堅硬,印面不易受刀,刻制艱難,細節表達不盡人意,效果欠佳。如果先刻後燒,則印面容易凹凸不平,難以控制,鈐蓋非常不方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實用性。

當然,古代陶瓷印章的製作興衰與當時的生產力存在很大關係,時至今日,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陶瓷印有了新的機遇。近年來也掀起了陶瓷印的新話題,許多著名篆刻家和篆刻藝術愛好者在陶瓷印藝術的發展上做了許多的努力,他們推陳出新,研究篆刻印章材質的新特性,進而再次創新。

那麼近年來為何又興起陶瓷印呢?其一,對篆刻刀法的解放。傳統篆刻以金屬寶石、花乳石類等為大宗材料,繼而歸納出“字法”“章法”“刀法”作為篆刻三大法,稱為傳統篆刻的技法和理論上的依據。而陶瓷印質地鬆軟易脆,為刀法帶來了解放,篆刻創作中根據印坯的濕度和硬度多種工具可以刻制,刻刀的維度進一步打開。印體為濕坯的話,甚至可用指甲蓋划動,當真有一種運刀如筆、揮灑自如、暢快淋漓的感覺。

其二、創新材料帶來的創作觀念改變。西方當代藝術中有一種理念是“材料創新觀念”,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陶瓷印作為治印的“新材料”也為篆刻帶來了改變,不同的創作者對陶瓷這種材料的感受與理解不同,陶瓷印材料的特殊性可使用多種工具,刻時運刀自如、鬆緊得易,使印面有大開大合的藝術效果。也可隨意在印面上刻劃,而後再行收拾,用“瓷”治印,使篆刻藝術從工匠師傅的手裡解放出來,在篆刻歷史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其三、燒制後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審美期待。傳統治印在刻制之前便會設計印稿,而後轉印到印體上,不需要再做處理。陶瓷印一般由黏土製成坯體,在濕潤含水的狀態下刻制,之後在高溫中煅燒成型,當溫度值達到一定程度時,便發生化學反應,使坯體收縮,密度大大提高。這是人為不可控制的,這種不可控制性正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而這種效果是刻石印沒有的。也正是由於陶瓷印製作過程的偶然性與自由性,更能展示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使得當代一大批藝術家鍾情於陶瓷印。

其四、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製作便利。古時大規模製陶活動均在窯口附近,如今信息的智能化,制陶工藝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個體也可獨立完成制坯、刻制、上釉、燒制等。隨着科技的發展,不同型號的溫控電窯可為小型陶藝工作室使用。有的創作者將刻好的坯體打包快遞給窯口,這樣便利的物質條件為陶瓷印愛好者提供了便利。

陶瓷印古已有之,隨着當代專業篆刻展的興起,印章雖還有實用功能,但在當代已不再是書畫的附屬品,它作為一門與書畫並列的姊妹藝術,有了自己獨立的藝術價值。中國人是喜歡泥土的,那種從泥土中帶來的親切感和生命力,使篆刻從內容、到形制、到技巧的一系列變化,突破了傳統印章的束縛,造型不斷豐富、印面不斷放大、刀法不斷創新,這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嘗試,還是一種重新建構的過程。我國陶瓷歷史輝煌悠長,名揚世界各地,將漢字制於陶瓷藝術上的陶瓷印,是把我國陶瓷印漢字那種獨特的美和神韻展現在一方印章當中,形成另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境,從而展現我國篆刻藝術的精神風貌。

四、陶瓷印的創作反思

中國印章藝術是一種嚴謹的藝術門類,文字、章法、刀法則為印章至上三法,三法缺一,印章藝術難以為繼。當沒有功底的篆刻初學者介入其中時,這部分創作者沒有從印章本體語言上去思考創作,而是將簡單的刻劃作為一種表象,可能會降低印章藝術本身的文化內涵。缺乏完善的審美評價體系,是當代陶瓷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也不能否定初學者的介入,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是對陶瓷印的一種宣傳。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學“瓷印輝光——中國陶瓷印創作生態研究展”立項。2018年,“陶瓷印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啟動,此項目集結了國內一流的篆刻創作者研究陶瓷印,高效地宣傳了陶瓷印藝術,為陶瓷印作為一門學科應當建立較為完備的理論創作研究體系做出了貢獻,對陶瓷印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技術進步帶來新材料、新工藝,對人們的物質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印章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它不能脫離中國的文字體系,更不能脫離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人們對陶瓷印熱情滿滿的同時,也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如何對印章藝術的本體進行更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將陶瓷這種材質的巨大潛力釋放到印章中,又能表現出極高的審美價值,甚至拓寬印章的審美疆域、引領篆刻家的創作觀念,需要我們義無反顧地在陶瓷印這片熱土上奮力耕耘。

參考文獻:

1.黃惇.中國印論類編(上編)[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2.黃惇.中國印論類編(下編)[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3.陳舒婷.陶瓷印創作初探[D].山東藝術學院,2018.

4.劉佃坤.陶瓷印的產生與流變[J].齊魯藝苑,2017(03):54-59.

作者簡介:

馮冉冉,設計學碩士,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實驗藝術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