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從書出,平中見奇,從新發現的兩方,吳讓之佚印談起

最近從南京收藏家汪維寅君藏印中新發現兩方吳讓之佚印,其一為白文詞句印《意密體疏》;其二是白文姓名印“陳寶晉”(見《守研齋珍藏》畫冊P46)。這兩方印都是其岳父泰州收藏家蔡澧泉(已故)1957年於泰州古玩舊書肆慧眼識珠從真贗雜陳的一堆舊印中淘得,也是他一生節衣縮食購得的書畫印章藏品之一。這兩方吳讓之遺印為迄今已出版的三種印譜:《師慎軒印譜》、《吳讓之印譜》(方去疾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4版)、《吳讓之印存》(李早主編,西泠印社,1988.5版)所未收,也是研究吳讓之文章從未提及的佚作,是研究吳讓之篆刻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今著文推介以饗同好。

吳廷颺(1799—1870),字熙載,五十以後以字行,自稱讓翁,號晚學居士。他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傑出的書法篆刻家。江蘇儀征諸生。少為包世臣入室弟子,邃於小學,工四體書,精篆隸,尤鍾情於篆刻。論其藝術成就當以篆刻第一,篆書第二,隸書第三,而楷行草成就亦不俗。又善寫意設色花卉,師法陳道復(白陽),亦風韻絕俗。精金石考證,著有《通鑒地理今釋》、《晉銅鼓齋印存》、《師慎軒印譜》。

讓翁曾自述:“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早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鄧石如)作,盡棄其學而學之。”(《吳讓之印稿自敘》,見《吳讓之印存》李早主編,P98)正由於讓之一生於藝術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當時其書法治印與陳若木畫、龔午亭說書被稱為“揚州三絕”。

讓翁一生刻印逾萬,是晚清治印最為勤奮,數量最多的印家。《吳讓之印稿自敘》:“六十年刻以萬計,從未留一譜,自知不足存爾。就篋中自用者印以求正,不值一笑。”儘管他刻印極多,讓翁逝世不過100多年,但歷經滄桑,歲月無情,除博物館、西泠印社外,私家所藏已很珍稀。這兩方原印已是吉光片羽,彌覺珍貴了。

其一,《意密體疏》白文方印,為昌化凍石,印面18毫米見方,印高38毫米。印石久經摩挲,已包漿。款署內側,為行草書兩行。邊款:“庚子秋七月寄韜庵仁兄清賞,熙載吳廷颺。”庚子年為1840年道光二十年,正值鴉片戰爭爆發,時吳讓之41歲,正壯年精力充沛,篆刻藝術已趨成熟。此印結字布白謹嚴端雅,使刀如筆,於遒勁凝練中見流麗風神。印文“意密體疏”是說作畫、寫字、刻印宜意態茂密,體勢疏放。吳讓之繼承包世臣的書學觀,讓翁作書中宮收緊,下部線條舒展,顯得婀娜多姿。吳讓之“意密體疏”與鄧石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談疏密的辯證關係,此印章法源於漢印,是細白文一路。在印文安排上順其自然,“三密一疏”,“體、意、疏”三字線條密集,井然有序,“密”字下部線條稍疏,留紅較多。繁多筆畫在方寸之地舒展自如,文字方圓互參,宛轉自如,生動體現書法意趣。讓翁治印運刀輕淺取勢,輕靈流轉,筆畫轉折處尤見功力。邊款為蠅頭小字,頗見功力。

此印是讓翁為泰州友人程宇光作。儀征和泰州同屬揚州府管轄,而揚州府貢院設在泰州故吳讓之在青年時代應科舉考試即常往返於泰州,與泰州文人、書畫家交往頻繁。1853年至1864年,吳讓之因避戰亂(太平軍與清軍交戰)長期流寓泰州。寓泰期間曾客居姚正鏞、岑鎔、陳守吾、劉麓樵等友人處,以金石書畫謀生。

據《揚州歷史人物辭典》載:程宇光,原名紹芳,字韜庵,泰州人。程應鐘子。他與從兄紹昌及侄祥棟、祥芝齊名,州人有“四程”之目。他是廩貢生,但屢試不售。道光十七年(1837)應京兆試,遂領解。後選授溧水縣教諭,以疾未赴。晚年主講海門書院,生平肆力於漢魏六朝之文。亦工書法,醫經釋典悉能通貫。著有《因是齋詩文集》、《柏影軒詞集》。上海《書法》雜誌1984年2期P39。刊有吳讓之篆刻“因是齋”朱文印一方,應是為程宇光(韜庵)所作。可見讓翁與學者程宇光(韜庵)是意氣相投的知友。

其二,“陳寶晉”白文長方印,為青田舊坑石,上方雕有“一蝦一蟹”,栩栩如生。因久經摩挲,石質溫潤可愛。印面縱29毫米,橫19毫米,印高45毫米。邊跋作行書兩行,邊款:“守吾名印,讓之刻。”印文安排,三字自然疏密。“陳寶晉”三字中,“寶”字筆畫最繁,佔地大;“陳”、“晉”兩字佔地稍小,三字和諧統一於一印之中。從現存印譜中可知吳讓之為陳寶晉(守吾)刻印已有9方:《吳讓之印譜》(方去疾編)P190“夢裡不知身是客”(白文方印)刻李煜詞句,附行草邊款:“丁卯初冬讓之為守翁作。”P113“海陵(泰州)陳寶晉康甫氏鑒藏經籍金石文字書畫之印章”白文多字巨印,印文長達21字,縱為四行,首尾兩行各5字,中間兩行各6字,印文安排妥帖自如,印面一氣呵成,牝牡相銜,參差有序,無一懈筆,十分精彩。邊款僅五字:“守吾屬讓之。”P114兩方:“陳寶晉印”,白文方印,無款。讓翁一生刻印極多,不少印章不加署款。是印由唐醉石審定具款。“康父”,朱文方印,邊款:“守吾名印。熙載。”P115“陳寶晉印”白文方印P116“海陵陳氏康父畫記”,亦無款,為後人補款。P117“康甫讀本”白文長方印,“守吾此識”朱文方印,亦無款,由唐醉石補。“陳寶晉印”白文方印,見蔡澧泉藏《吳讓之印譜》。僅從印文即可知陳寶晉是精鑒賞之書畫,與讓翁有子淵伯魚之誼。吳讓之旅泰期間曾寓陳寶晉家。吳讓之一生刻印不署款者不少,一些無款之作多經趙叔孺、王福庵、高野侯、唐醉石鑒定並為署觀款。

兩印主人均是泰州文人,因之,兩印也是吳讓之與泰州文士交往的見證。 蔡澧泉守硯齋中還藏有兩冊《吳讓之印譜》,也很值得介紹。黃褐色宣紙封面,無題籤,也無序跋題序,印譜大小,縱25厘米,橫13厘米,宣紙線裝本。每頁鈐有2-4方印章,均無邊款拓片,豆青色邊欄有“印譜”兩字。從印蛻篆法、章法、刀法可定為吳讓之真品印拓無疑,印泥甚佳,計收錄234方,內收為姚正鏞(仲海)刻82方,(據《書法》1984年第2期朱學純《吳讓之寓泰二三事》,吳讓之寓泰時先後為姚正鏞治印達120方)。為岑鎔(仲陶)作印96方。為張丙炎(午橋)作19方。為凌毓瑞治印6方。為張樹伯治印15方。為唐本儉(仲廉)治印2方。自刻名印10方。

姚正鏞,字仲海,奉天(今遼寧)蓋平人。官郎中,精繪事,畫山水、花、鳥、梅花,饒有古致。善各體書,兼長鐵筆,又嗜收藏,咸豐中寓泰州,顏其書齋曰:“遲雲山館。”吳讓之寄寓其家為其治印120方,可見同道切磋情誼之深。

張丙炎(1826—1905),字午橋,號榕園、葯農。江蘇儀徵人。咸豐九年(1859年)進士,由編修出守廉州。後移知肇慶,繼升道員,加鹽運使銜。母憂歸。博雅好古,富收藏,喜吟詠,晚年工篆書。著有《冰甌館詞》,輯有《榕園叢書》。

劉漢臣,字麓樵,泰縣人。例授州同。嗜收藏,精鑒賞。晚年精研醫學。輯有《衛青軒書目》。著有《經世日記》、《脈學指掌》、《內經摘要》等。吳讓之客劉麓樵家有三年之久,為其治印88方。

這兩冊印譜中有26方印為已出版的《吳讓之印譜》(方去疾編)、《吳讓之印存》(李早主編)所未收,也未見他譜著錄,今一併發表,對研究吳讓之篆刻藝術無疑是意外收穫,這對研究吳讓之篆刻風格演變也是重要實物資料。

吳讓之是15歲起作印的老刀手,印作自是不同凡響。吳讓之學書於包世臣,但其篆隸和私淑鄧石如,篆刻亦宗鄧石如。他是傳鄧石如衣缽並能發揚光大的傑出藝術家。鄧石如在篆刻上參以小篆和漢碑額生動之筆意入印,突破以繆篆隸法一體為宗的復古保守思想。繼承鄧石如一派的有吳讓之、吳咨、徐之庚等人,以吳讓之成就最大。後來的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也受到吳讓之的影響。吳讓之篆隸書功力深湛,在治印上參以碑碣的刀法,對鄧派藝術發揚光大之。他的篆刻如其書法、篆法、刀法,極富個性,是有筆有墨之作,用刀迅疾功力精熟,風格圓轉流暢,雖繼承鄧石如,但有輕鬆淡盪之新意,有其獨特面貌。吳昌碩對讓之印藝亦推崇備至,在題《吳讓之印譜》云:“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黃賓虹跋《吳讓之印存》云:“讓之姿媚,一豎一橫必求展勢,頗為得秦漢遺意,非善變者不克臻此。……”

吳讓之邊款多作行草書,少量如“嘉州後人”,用隸書刻邊款。多用側鋒單刀信手落刃,生動舒暢。晚年運刀如行雲流水,進入化境。

稿件來源:南京印社學術刊物《印說》2007年第2期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