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探究,其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及傳承

摘要:作為近代中國篆刻歷史上重要的篆刻家,黃牧甫的篆刻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給近現代篆刻藝術的學習研究帶來了深遠影響。基於此,本文對黃牧甫及其篆刻藝術經歷展開了分析,以了解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形成過程,從而實現其篆刻藝術風格及其來源的深入分析,為該種篆刻風格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印學思想

引言:

作為藝術家成熟的標誌,藝術風格形成建立在藝術家獨特藝術審美追求的基礎上,能夠使其藝術成就得到充分顯現。黃牧甫作為著名的篆刻藝術大師,同樣形成了個性鮮明的篆刻藝術風格,使其作品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匠心獨運,從中能夠感受到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追求和思想。因此,還應加強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研究,從而體會其在篆刻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一、黃牧甫及其篆刻藝術經歷

(一)黃牧甫簡介

黃牧甫名士陵,為安徽黟縣黃村人,生於1849,卒於1908年,以字牧甫聞名於世,又被稱之為黟山人、倦叟等。作為晚清印壇上開宗立派的大家,黃牧甫創立“黟山派”印風,作品看似平淡,實際寓巧於拙,寓奇於平,能夠展現平斜曲直、粗細欹正相互依存規律,恢復古印光潔挺拔面貌。黃牧甫的印面力求完整、氣度恬淡、穆如清風。自碑學興盛以來,書畫篆刻家無不追求金石氣。而黃牧甫作品無半點造作之氣,徹底摒棄“爛銅印”效果,使其篆刻藝術帶有經典性和學術性,在近代印史上成為了典範,其存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

(二)黃牧甫藝術經歷

生活在晚清,並且非書香門第的出身,使得黃牧甫不得不面臨社會動亂,並因此失學。但在兒童時代,其父黃德華博雅能義,使黃牧甫接受了較好的啟蒙教育,早早接觸篆刻藝術,併產生濃厚興趣。在初學篆刻階段,黃牧甫主要臨習丁敬、吳讓之等人的作品,其能將鑄印和鑿印靈活表現出來,並在古璽中參加金文書體形成獨特古雅風貌。在父母相繼離世後,黃牧甫命運多舛,背井離鄉到江西南昌謀生,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而醉心於篆刻藝術,使得其在困頓生活中能夠安貧樂道,堅持興趣愛好,對篆刻技藝進行持續研習,最終才使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青少年時期,經歷堅韌不拔的學習,黃牧甫初步理解了當時幾派的字體章法和結體,並獲得了較強控刀能力,為其藝術風格形成奠定了紮實基礎。嘗試運用不同書體入印,對自身審美情趣進行表達,使其進入到了篆刻藝術的新領地。三十多歲後黃牧甫在北京等地奔走,進入國子監對金石學進行攻讀,實現了新思想的交流碰撞,促使其藝術審美得到不斷提升,創作出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印譜。在不斷實踐中,黃牧甫對篆刻藝術理解形成了獨特思想,能夠為近現代篆刻藝術的發展帶來啟示。

二、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及來源分析

(一)藝術風格

在篆刻藝術追求方面,黃牧甫認為“光潔無倫”、“古氣穆然”為古印的本質美,能夠體現古雅氣息。黃牧甫的審美思想不同於當時主流篆刻藝術思想,促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吳昌碩作為同時期被廣泛認可的篆刻大師,主張用“工筆”手段實現寫意,黃牧甫則追求運用“寫意”自然行刀進行工筆線條的篆刻。從印面上來看,武昌所追求實現印面精心安排,體現了理性的篆刻思想,而黃牧甫則在刀刻中抒發酣暢情緒,刀法看似精工細雕,實則運用了寫意手法。在晚年,黃牧甫傾向運用薄刃小刀進行篆刻,追求一刀刻就。儘管當時世人多推崇吳氏通過“做”印追求濃厚“石”味的篆刻藝術,黃牧甫始終堅持自己審美理想,如在“師實”正方白文印款中曰“此印頗得漢印氣味,茗柯仁兄珍之,丁酉八月,士陵。”,以展現自己對漢印氣息的追求[2]。

從用字角度來看,黃牧甫也並非完全不對篆刻作品做出“安排”。因為在寫印稿時,黃牧甫總會深入進行文字考究,保證用字正確的同時,追求合理布白。在黃牧甫的作品中,時常能夠發現曲筆和弧筆,能夠使整個印面得到盤活,使原本寂滯的氛圍得到打破。採取該種篆刻方式,能夠加強筆畫對比。因此在黃牧甫篆刻作品中,帶有筆畫間距不均、同向間不平行的特點,能夠使印章維持平衡的同時,克服呆板無趣的問題,如“孝昭”中“召”字上方就採用了曲筆,以免線條因橫平豎直而顯得無趣。這一風格特點可以在“西鳳樓客”中得到更好體現,在正方朱文印中“西”字筆畫較少,可以保持較多留白,然而黃牧甫將“客”的不對稱性進行了突出,放大了靠近左邊框的空白,使之能夠與“西”較好呼應,給人以布局平衡和趣味盎然的感受。

講究章法布局,使黃牧甫的作品顯得疏密相間。而該種篆刻風格的產生,與黃牧甫追求根據字法運用章法相關,確保布局能夠做到環環相扣,體現作品的美術性。由於黃牧甫能夠實現篆書的熟練運用,因此無需進行過多安排就能進行審美趣味的體現,所以才使得筆畫姿態能夠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正因為黃牧甫追求篆刻藝術性,所以在印章邊款中記錄了豐富內容。在早期篆刻中,黃牧甫運用雙刀行書進行印款寫意,缺乏藝術性。然而隨着閱歷逐步豐富,邊款內容日漸豐富,包含古文字議論、抒發情懷等,字體在楷書和隸書之間,主要為六朝碑刻,布局隨意,不做過多修飾,字形參差相銜,流露天真意趣,同樣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

(二)風格來源

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形成並非是偶然的,而是在其印學思想形成基礎上產生的。在不斷實踐中對先賢篆刻理論和藝術風格展開分析,促使其產生了可以用於開山立派的思想主張。分析黃牧甫印學思想,還要從印面、筆畫和入印文字三方面進行探討。

從印面上來看,自古以來篆刻家們就認為作品體現金石氣才能入境。受這種思想局限,人們對印面的認識就是“做舊”,從鄧石如到吳讓之都堅持這一理念。憑藉過人天賦,趙之謙對印面的認知和處理實現了升華,強調印面應保留完整性,不要進行過多修飾。黃牧甫認同了這一觀點,在印面光潔和完整方面提出了藝術追求,提出“漢印剝蝕,年深使然”。在擬秦漢璽印中,黃牧甫就圍繞這一追求進行了光潔筆畫和刀法的運用。

在印文筆畫運用上,黃牧甫經歷了從切刀至沖刀的轉變,筆畫由遲澀發展至光潔。早期深受丁敬碎刀法的影響,黃牧甫印文筆法以勁澀見長,從“黃廷珍印”中可窺見一斑。改用沖刀法,使其筆畫主張輕行淺刻,體現出了書法寫意的思想。在秦漢璽印中運用這種思想,使黃牧甫印文筆畫形成了光潔、勁挺的特點,能夠寓巧於拙的完成書作的整體展現,毫不修飾的呈現光潔筆畫,以傳遞篆刻藝術的古意和趣味。

在入印文字方面,黃牧甫從接觸國子監的頂尖金石文學家開始提出了嚴格主張,常常在印章邊款中對文字出處進行標註,以展現“寧駭俗毋齒冷”的態度,認為不懂安置入印文字的印人令人不齒。因此在篆刻作品過程中,黃牧甫會對相關資料進行學習,使其具備了一定金石文字功底,如“彥武”印款曰:“武字自幤文得,清師釋為武字,今從之,牧甫。”,能夠給後人形成激勵。

三、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的傳承與發展

(一)風格傳承

黃牧甫儘管未能完成較多古璽印創作,但其獨特篆刻藝術思想給後人帶來了深刻影響,如易大廠、鄧爾雅等人就深受黃牧甫藝術風格影響。受業於黃牧甫,使得易大廠早期主要繼承了黃牧甫的印風,直至晚年才形成一脈天真風格。作為近代印壇活躍人物,黃牧甫在北京與羅振玉等人創建了印學社,給全國金石文學與印學研究帶來了深刻影響,推動了黃牧甫藝術風格的傳承。鄧爾雅之父與黃牧甫為世交,同樣受黃牧甫藝術風格影響,移居香港後成為了前輩印人,其對黃牧甫篆刻藝術的繼承給國內外印壇帶來了影響[3]。

(二)風格發展

發展至當代,黃牧甫流印派幾經傳承,已經成為了印壇主力軍,給印壇帶來的影響與日俱進,使一批批篆刻藝術家為之動容。蔣維崧作為當代知名篆刻家,就對黃牧甫凌厲薄刃沖刀法進行了創新運用,通過與喬大壯章法布局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線條清麗、筆意質樸的作品,能夠展現金石氣的同時,體現勃勃生機。李剛田作為當代書法篆刻名家,也是研究黃牧甫的專家,擅長廣泛搜集素材入印,並且追求印面完整、光潔,但會根據印面需要運用殘破線條篆刻手法,篆刻風格發生了微妙變化。而繼承黃牧甫刀法和印面追求,其使古璽印式得以發揚光大,推動了黃牧甫篆刻藝術的持續發展。由此可見,近代黟山派印人深受黃牧甫影響,在古璽研習方面下苦工,以展現作品質樸、靈妙的風格。但與此同時,篆刻家們也並非一味追摹黃牧甫的印風,而是通過對各派章法、篆刻技藝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實現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追求。

結論:

綜上所述,黃牧甫篆刻藝術風格形成於篆刻實踐中,深受其印學思想影響。學習黃牧甫印學理論,可以較好把握其作品風格,確保該種篆刻藝術風格得到較好傳承與發展。因此在篆刻藝術學習中,還應重視印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便形成獨特的篆刻藝術追求,完成風格鮮明的篆刻作品創作。

參考文獻:

[1]王士乾.淺談黃牧甫篆刻的章法和取法[J].書法,2019 (09):57-60.

[2]潘蕾雅,莫冰梅,鄧詩文,等.小議“黟山派”黃牧甫的篆刻藝術[J].戲劇之家,2019 (06):132+140.

[3]程亮.吳昌碩和黃牧甫篆刻藝術比較[J].美與時代(中),2016 (08):137-138.

作者簡介:崔馨方(2000.01-)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本科,研究方向:書法學。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