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篆刻章法运用,不拘传统突破前人的规范大刀阔斧

齐白石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大家,他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篆刻的艺术风格, 推动了篆刻的发展。 齐白石先生的篆刻不拘传统, 独具一格。 尤其在章法的运用上个更是突破了前人的规范, 开创了大刀阔斧, 酣畅淋漓的篆刻写意风格。 他在篆刻章法上的创新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篆刻领域。

一、 齐白石与篆刻艺术

相较于齐白石先生闻名遐迩的绘画, 他在篆刻领域的伟大成就却鲜为人知。但在中国印坛,无不视齐白石为跨时代的人物。

齐白石篆刻师法众家, 因此其作品前后风格不一,变化较大。虽然篆刻起步较晚,但腕力足,摹仿力强, 加之勤奋, 因此形成了其成熟期的篆刻雄悍直率, 不事雕琢, 具有阳刚之美。 同时期,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变化与成熟, 直接影响着他篆刻的审美取向, 其篆刻不但与书画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 而且在风格上也有高度的和谐性, 也成就了齐白石在诗、 书、 画、 印各领域的巨大成就。

二、 篆刻章法与齐白石篆刻章法特点

篆刻章法是指篆刻印面的构图, 就是对印章文字或图形进行设计安排, 以表现作者创作思路。 篆刻术语称为“分朱布白” , 即印章的着色处与留白处的分布关系。

齐白石篆刻章法突出疏密对比, 空间布局大胆开放。 他以特有的单刀冲石, 大刀阔斧, 横冲斜插, 犀利狂悍, 酣畅淋漓, 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 的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还有重要的一点是, 在他的篆刻创作中, 字体, 也就是篆刻中所说的篆法的运用灵活开放, 从不受传统“规矩”的束缚。 他仅将篆书当作一种艺术化的字体, 而生僻字、 俗字也都得以入印, 所以他刀下的印文常常显得别具一格, 甚至另类。

三、 齐白石篆刻章法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1、 疏密处理

疏密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方印的成败,而齐白石先生在这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在齐白石先生众多的篆刻作品中, 以“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一印的疏密处理最为典型。 这方印看似凌乱随意, 但在疏密处理上却颇具匠心。 该印以“三二三” 纵向排列, 第一列“国” 与“长”的上半部形成密集部分,处于该列中部偏下位置;第二列的两个字均为“氵 ” 旁, 且竖画居多, 齐白石所幸将两字的“氵 ” 均排列成密集的三竖,并且上下看齐, 将印面切割成近似 0.618/1 的黄金比例, 右半部分也突出竖画, 使整方印看起来更加扎实; 第三列“潭” 字处理方式与第二列近似, 不过“人” “也” 二字由于笔画稀少且在排在最后而相对难以处理, 齐白石在此巧妙利用了“也” 字的斜笔将全印左下部分充实, 斜笔的角度刚好又跟印文左高右低的趋势相呼应, 使得整方印看起来写意却不失美观。

2、 并笔

“并笔” 一般是指将相邻的平行笔画或者印边进行重合处理。 这种艺术效果最早出现在古印之上,只不过这时的并笔并非作者有意而为之,而是印章经过多年风霜留下的残破所致。 但这种残破美在近代被众多篆刻家所运用, 齐白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例如“西山风日思君” 一印中,六字印文高矮不一、 参差错落, 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 构成这种强烈整体感的重要原因便是印中两处刻意的并笔。 一是“风” 的左侧竖画与“思”的右侧上半部分粘连, 再者就是“日” 与“君”两字相邻竖画的合体, 而两处并笔刚好又形成一条纵贯垂线, 使整体更加团结也确立了全印的焦点, 让全印看上去紧密协调。

3、 穿插补位

传统的篆刻作品中, 印文多以整齐规矩的形式进行布排, 即“一字一位, 不得越界” ,如最常见的“田” 字式布局。 但到明清时期, 篆刻家不再拘泥于传统, 打破固有的边界进行大胆创新。 后来的齐白石将这种风格进一步发扬, 也造就了他众多的精品。 比如齐白石自用印章“白石” , 该印印文二字结构相似, 上部笔画简单,下部均为矩形。 为避免使印面出现上空下密的局面, 齐白石特意将“石” 字的“口” 部分提至中部,调整上下两部分的疏密关系; 上面的一横延长穿插, 并适当向下倾斜, 填补了上半部分留出的空位。 而下方出现的空白处刚好由“白” 字延长的一撇穿插补位, 既调整了疏密关系又从视觉上将印面进行了梯形切割, 使印文看起来更加契合,稳重。 该印看似不经意的两处穿插, 使简单的笔画充满艺术感染力。

4、 相互呼应

“呼应” 即有叫有答, 一呼一应, 互相联系。章法中的呼应就是强调局部间的配合, 加强全印整体性。 印文间的笔画有时会形成自然呼应, 有时则需要作者人为创造呼应因素,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 如“悔乌堂” 一印, 该印三字采取纵向排列。 最上方的“悔” 字竖心旁的四竖似乎以透视关系向下方偏左的虚拟灭点延伸, 并与最下方“堂” 字左侧一竖方向一致, 形成呼应。再来看另一边, “悔” 字右半部分的三竖画同样呈现向右下辐射的走势, 并与下方“乌” 字的右侧三竖画相呼应。 这两组处理让全印形成稳固的三角形形态, 稳重又大方。

5、 动势把握

对于从事美术的人来说, “动势” 这个词并不陌生, 那么由文字构成的篆刻作品中是否也存在“动势” 呢?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动势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方印的整体效果。 齐白石在把握动势这方面颇有建树, 从他的作品中便可察觉。 像是“客久思乡” 一印中, 线条直率,不拘小节, 显得大气、 随意。 该印的亮点在于“客”字的左竖和其内部的一捺,“久” 字的捺画,“思”字下半部的四个短竖画, “乡” 字的一撇一捺两个长斜笔让印面整体呈现出向焦点发射的态势,动感十足, 看似规矩的引文瞬间变得生动活泼。这方印将动势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凸现齐白石篆刻的写意风格。

四、 结论

齐白石的篆刻不是一刀一石那般简单, 他的章法也非文字排列那样随意。 他与前人一样都十分重视篆刻章法的设计运用, 与前人不同的是, 他对章法的理解克服了前人遗留的部分死板传统, 成功地为篆刻增添了在当时看来颇为现代的元素, 丰富了篆刻章法的设计理念, 为篆刻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究齐白石篆刻章法, 剖析一代大师对章法的理解、 运用, 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希白石先生的作品, 更加深刻地领悟他的艺术高度, 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创作积累、 借鉴, 帮助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