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浙派印風的提出,關於浙派邊界的衰落研究,趙宇斌

關於篆刻藝術中的“浙派”是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間的一批印人,主要從事篆刻創作,且形成一定的篆刻藝術風格,由“西泠八家”的第一人丁敬在錢塘江(今杭州)發起,經過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洪綬的繼承發展,到趙之琛的總結,到錢松最後的革新,給浙派帶來了生機。之後因為篆刻思想觀念的背離、時代的變遷、新的觀念的篆刻藝術觀念的衝擊,“浙派”開始衰落。

一、“浙派”的提出

清初的印風自然是晚明遺風的延續。在隆慶六年,上海顧從德對家藏古印及部分好友藏印,進行整理,以仿元人的形式收錄一千七百六十餘方,成《顧氏集古印譜》。因《顧氏集古印譜》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古璽和漢印的原貌,在文人間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在萬曆年間,以吳門為中心,掀起了一場學習漢印的風氣。在此期間,文人篆刻的技法和審美得到了大量的提高。至晚明出現了以文彭為首的“三橋派”、何震為首的“雪漁派”、蘇宣為首的“泗水派”以及由朱簡、汪關等獨立戶的印章流派。因此印人們開始學習古印的風氣形成,並具有濃重的流派色彩。

“浙派”一詞最早出現在陳恕克《篆刻針度》:近時諸家刻印,多用平頭刀,向身邊橫切去,謂之“浙派”。筆力軟弱,去古甚遠,良山庸師外道,不知刀法,以訛傳訛,習而不察。欲求吻合古人,追蹤秦漢,烏乎可得?徒作石災,可勝浩嘆。

可以看出陳恕克不是自己隨口說的,“近時諸家”明顯可以看出當時很多人用的刀法是什麼,這也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另一方面,明以後石質印材的大量出現和文人參與篆刻創作的實踐越來越多,也促使大量地域性文人篆刻創作風格的形成,究其原因在古代那個“官船來往亂入麻,全仗你抬聲價”的時代,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交流更是難上加難,導致文人雅集也只能是小範圍的聚集,同時給之後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條件。

(一)清代的學術之風

明代後期,由於印章流派的興起,篆刻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主要以體現在小範圍的區域性師徒好友的關係上進行互相學習和繼承,而區域性的弊端和缺陷也為繼起者不斷地進行強化和擴大。清代的學術之風可以說和明代的學術之風沒有多大區別,也是中國古代學術史的一個新階段。“考據學派”和“浙東學派”的興起,成為清代學者研究學術的重要方法,導致很多的印論、印譜、序跋被整理。丁敬早期受吳焯的影響,極愛收藏,好金石文字,且擅長考據。並且整理了很多古錄,同時,丁敬直接取法古錄內的文字入印。其對吾衍《三十五舉》研究頗深,取法漢印,並寫出《丁敬論印十二首》,文中說:“《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炫所知。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非私。”可見丁敬對漢印的尊崇之深。

(二)書畫印創作的新局面

董其昌《南北宗論》、戴進為首的“浙派”畫風的出現,書畫創作市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而丁敬早期刻印大多數是為書畫家所刻,同時也導致丁敬對篆刻創作的信心十足,也啟發了丁敬早期創作,所以“浙派”的提出是歷史的必然性。

二、“浙派”發展的得失

最早提出篆刻流派的是朱簡,朱簡《印經》審視了當時印壇的整體情況,把當時印壇的主體成員分成“三橋派”“雪漁派”“泗水派”三大陣營。《印經》是明代朱簡編著的一部書法著作,成書於崇禎己巳年,裡面提及了明代篆刻流派,這是中國篆刻史上第一次出現流派的字眼:或謂壽承創意,長卿造文,爾宣文法兩馳,然皆鼻盾手也。由茲名流競起,各植藩圍,玄黃交戰,而雌黃甲乙,未可遽為定論。乃若璩元玙、陳居一、李長蘅、徐仲和、歸文休暨三吳諸名士所習,三橋派也。沈千秋、吳午叔、吳孟貞、羅伯倫、劉衛卿、梁千秋、陳文叔、沈子云、胡曰從、譚君常、楊長倩、汪不易、邵潛夫,及吾徽、閩、浙諸俊所習,雪漁派也。程彥明、何不違、姚叔儀,顧奇雲、程孝直與蘇、松、嘉禾諸彥所習,泗水派也。又若羅王常、何叔度、詹淑正、楊漢卿、黃表聖、李弄丸、汪仲徽、江明初、甘旭,皆自別立營壘,稱伯稱雄。

朱簡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將當時印壇劃分三派,讓我產生質疑的是,當時學習朱簡治印的人也不在少數,人數不比何震、蘇宣少,那為什麼朱簡沒有把自己歸在其中的一派呢?如果沒有歸派,自己又是什麼想法呢?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我們知道朱簡在印學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對於篆刻史來說至關重要,首創“草篆”、並且對先秦古璽的見解獨到、開創了篆刻藝術的具體批評、提出了“刀筆渾融說”的這些貢獻不做贅述。朱簡和浙派到底有什麼淵源呢?魏錫曾云:“鈍丁碎刀從明朱簡修能出”。丁敬作為後來者必然受到前賢的影響,作為浙派的鼻祖,也是學習的集大成者。在刀法上,丁敬自己也說過,“鈍丁仿漢人印法,運刀如雪漁”(丁敬“傲骨熱場”印款),可以看出,丁敬的取法不只是朱簡還有何震。在丁敬“敬身”和朱簡“西廬老人”兩個印中,刀法幾乎一樣,朱簡運用的短切刀,而丁敬使用長切刀。丁敬強化了朱簡切的特徵,他的刀下表現出來的線條更加變化大,節奏感更加強烈,取法高古、金石氣更加濃厚、更加古樸。所以,沙孟海先生在《印學史》曰:“朱簡的作品不僅造詣高,對西泠印派的興起,更有所啟發”。為了同揚州、南京、徽州的印人有所區別,丁敬成為“浙派”的首發人物,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洪綬、趙之琛為中堅力量,對“浙派”進行發展。對於趙之琛的創新和發展也不再羅列,那麼為什麼會受到被人不一樣的評價呢?更有人批評趙之琛的篆刻作品醜陋不堪,脫離書法,沒有書寫行。其實,就是浙派發展到後期,趙之琛將前賢的東西進行了規律化、程式化的內容總結成為規律,導致他的朱文印過於流美,也沒有進行進一步創新。在“西泠八家”中流傳趙之琛的篆刻作品最多,對篆刻的影響也是最大,流傳也非常深遠。後世對趙之琛的篆刻褒貶不一,有人云亦云的模仿者,也有為自己所用,進行創新的一批印人。總之,後來學習浙派的人,沒有不受趙之琛影響。他的學生江尊、陳祖望、楊與泰等人的作品幾乎可以亂真,但終究沒有逃出趙之琛的魔掌,沒有自己的想法,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徐三庚、趙之謙善於明辨事理,進行“己意”的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總的來說,他在繼承浙派篆刻風格上是有突出貢獻,但由於一些“程式化”又受到很多人的質疑,與趙之謙相比“印外求印”的力度還不夠。

三、“浙派”新生機

後來印人篆刻創作大都以浙派入手,但也有很多不受趙之琛的影響。從趙之琛以後,“浙派”走上了一個嬗變的過程,一方面延續“西泠八家”原有的經典印風,另一方面,把浙派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樹立自己的篆刻藝術風格。

顯然在浙派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的一批篆刻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就了自己的風格印章,有徐三庚、趙之謙、胡、吳昌碩、齊白石、趙叔孺等。徐三庚所有模仿浙派的作品,都沒有署名取法趙之琛(如圖2),而這方印“二十餘年成夢此身雖在堪驚”(如圖1),他說“擬六朝朱文”,或者是他故意不說。各種原因,很耐人尋味,顯然是受趙之琛的影響。

圖1 徐三庚印

圖2 趙之琛印

四、結論

隨着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藝術篆刻也得到了發展,文人篆刻的形式與章法也進行了不斷地完善與發展,都凝聚了每位篆刻家的心血,才能達到明篆刻史的新高峰。趙之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深刻地體會到篆刻藝術發展的創新之難,且每一位藝術家在學習經典的同時還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傳統,吸收傳統,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新道路。

注釋

1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杭州:西泠印社,1999:322。

2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杭州:西泠印社,1999:870。

3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杭州:西泠印社,1999:135。

4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杭州:西泠印社,1999:379。

5 沙孟海.印學史[M].杭州:西泠印社,1987:116。


erweima_wbz印譜.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獲取: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