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虞山印宗趙古泥篆刻作品展,西泠建社120年活動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動——“虞山印宗”趙古泥篆刻作品展在中國印學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由西泠印社、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印學博物館承辦,是趙古泥印風的一次集中呈現,展覽將持續到5月30日。(展訊)

本次展覽共展出趙古泥篆刻126枚,包含趙古泥自用印及為近代諸名家如蕭退庵、沈石友、翁同龢等人所刻印,材質諸種,內容豐富,風格多變。自近代以來,這些印章已屢經印譜著錄出版,是趙氏存世篆刻作品中最具規模且最成體系的一組作品,對於研究趙古泥的篆刻藝術、生平交往以及虞山印派印風的流變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今天重新整理趙古泥的傳世印學業績,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一個不那麼醉心‘網紅’,有雄心勃勃、獨樹一幟之志,還甘願自我磨礪,肯下‘頭懸樑錐刺股’功夫的身有大修為者。比起我們已經看多了的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和後來的王福庵來楚生陳巨來等‘當紅人物’,也許,會平白生出無限的感慨來。”開幕式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這樣說。

以下是部分展出作品,趙古泥的篆刻藝術從中可見一斑:

趙古泥(1874年-1933年)堪稱近代“虞山印風”一代宗師。趙古泥少時學印,曾赴滬叩吳昌碩為師,生前有自輯《拜缶廬印存》四十卷巨帙,身後為影印傳世為證。他喜封泥之式,但所能見到的戰囯封泥、秦封泥、漢封泥,如《封泥考略》(吳式芬、陳介祺合輯)所載拓本,大抵是鈐捺泥封后的痕迹。故他的“封泥”美學與吳昌碩的金石殘蝕趣味在類型上並不相同,這也決定了趙古泥一生未被吳昌碩籠罩的印學地位。而他少時即刻硯、刻碑,腕力超乎常人,故線條拙多於巧,重大於輕。又善治牙、銅、玉、水晶、瑪瑙之異質印材,因此用刀之“重、拙、強”乃為一生本色。馳名已久的《沈氏硯林》(吳昌碩銘、沈石友輯),操刀者即為趙古泥。從之學者包括鄧散木、龐士龍、周梅谷、汪大鐵等均有所成,於近代雄渾一路印風影響可謂深遠。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