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刻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秦漢印是篆刻史上永恆的經典。自元代趙孟頫、吾丘衍推崇“印宗秦漢”觀點之後,秦漢印的創作手法及風格影響了此後歷朝篆刻藝術家。明清時期,隨着秦漢印審美觀的確立和篆刻理論的發展進入了成熟期,篆刻藝術出現了許多流派,很多篆刻家通過研究秦漢印的風格技法,對於秦漢印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進而融合了自身的體驗,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篆刻藝術風格。
關鍵詞:篆刻;明清流派印章;當代篆刻;印宗秦漢
[本文系安徽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與實踐項目,立項號:2014yks039]
篆刻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有着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獨特的審美體系。它始於先秦,作者大多不可考,元代以來,文人篆刻逐漸發展,趙孟頫、吾丘衍最先提出“印宗秦漢”的藝術主張,提倡篆刻應具有質樸古雅之美,至於明清兩代,篆刻風格不僅融匯了古典傳統的藝術形式,也加入了作者新的創作思路,使篆刻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漢印風在篆刻藝術中扮演着奠基者的角色,每個習印者都不可能繞過這一頁。習印必先系統地了解秦漢印的創作原則,做到“通古”,然而這並不是要求今人停滯於傳統的窠臼,而是以“通古”而“出新”。
秦王朝的歷史雖說只有短短十五年,但是這十五年留給後世的歷史意義是不容小覷的。這一時期大篆逐漸向小篆過渡,秦印佔據着篆刻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秦代官印私印風格迥異,由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官制也隨之確立,官印相較於私印更加具有典型性,而私印少了官印的許多約束,顯得更加純粹,文字章法也更加活潑,具有多樣性。
綜上所述,漢印基本創作原則可以總結為:
第一,漢印線條粗壯均勻。從總體上來看,漢印多是白文金屬制印章,線條較為粗壯平直,在用途上來說,這樣在加蓋在封泥上時,印文會顯得厚重有力度。還有一類漢印為鑿印,多有特殊用途,為“急就章”,將軍印就是典型的武將所配之印,“軍中印文多鑿,蓋急於行令,不可緩者”,這樣的印多為工匠匆匆鑿刻成,少了許多約束,顯得自然天真。
第二,章法上發生改變。漢初官私印沿襲秦代的舊制,印面上依然留有邊界,到了西漢以後基本取消了界格和邊欄。篆刻者也開始考慮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多字之間常出現挪讓,使印面均衡完整,顯得生動活躍。
第三,印章字形變化較多。漢印中的印文以白文為主,文字依然是小篆,但是字形結體方中有圓,帶有隸意。一些反覆出現的字富有變化,使篆書更加適合印章藝術,一些印章中還使用了繆篆及鳥蟲篆,使印面更具有藝術性。
到秦漢時期,篆刻藝術的興盛已經到了一個頂點,秦漢印在當時多為實用功能,但也伴隨着藝術創作。趙、吾二人提出質樸古雅的篆刻傳統美後,秦漢印審美觀逐漸確立。秦代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它標誌着中國走向了大一統。雖然這個朝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是造成的影響卻是空前的。小篆取代了大篆,成為了官方用字,反映在印章中,就使得印面中的文字發生變化,隨之章法上出現了“田”與“日”字的界格,平正的界格與生動的印文平衡得恰到好處。到了漢代,社會戰事不斷,出現了武將佩戴的“急就章”。紛繁的戰爭卻促進了各行業以及文化的高速發展,這些都給漢印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漢印之豐富體現在各個方面。字形多樣,富有藝術美。章法也根據印文整體需要發生變化,互相挪讓以達到整體和諧。漢代的印章在追求藝術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明清流派對秦漢印風的傳承與創新
文學中的小說、戲劇以及繪畫上的大寫意花卉在明代都得到了極好的發展,與此同時,印章藝術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繼承秦漢印章,顧從德祖孫三人搜集秦漢古印而成為《顧氏集古印譜》,沈明臣在《顧氏集古印譜序》中說:“唯茲印章,用墨用硃、用善楮印而譜之,庶後之人,尚得來見古人典型,神跡所寄,心畫所傳,無殊耳提面命也已。”這段話明確指出其目的是使今後印人得以“親見古人典型”。秦漢印章資料的搜集整理,是明代能夠步元人之後掀起更大的仿漢熱潮的原因之一。
漢印的質樸之美自元代趙孟頫、吾子行推崇之後,便逐漸成為了後世篆刻藝術繼承的目標。元明以來文人篆刻家的介入,使得對於秦漢印風的學習具有了更大程度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文人篆刻家印外求印,將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元素融合進傳統的印章中。這不僅僅是簡單繼承古人的傳統,更是對傳統的改革以及創新,這些融入了秦磚漢瓦、秦詔、甚至還有甲骨文的印章是明代藝術家從古代富饒的藝術土壤中添入新的養料,得以培育出來的出色藝術成果。
在《蘇氏印略》中,明代著名篆刻家蘇宣說“始於摹擬,終於變化”。這清晰表明了“摹擬”即是“入古”的方法,這是“變化”乃至“出新”的基礎,而後者“變化”乃是目的和方向。明代周應願在《印說》中也解釋了這種關係:“要知古今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古今,才會變化。”
明代印論中的這種“入古出新論”標誌着篆刻藝術發展漸趨成熟。從元代趙孟頫提倡篆刻藝術宗漢,應具有“古雅”“質樸”的美,到明代”入古出新說”的提出,這是篆刻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思想上的飛躍,也是創作思想的重要進步。
明朝萬曆年間,印章藝術逐步發展,向成熟期邁進。萬曆中期前,印章藝術以宗漢派為主流,創作思想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最初的一味仿漢,逐漸變為傳統與個性相結合。周應願所提出的“入古出新論”成為無數篆刻家遵循的規律,正是因為它提倡的是通曉前人的藝術傳統的同時,尊重自身的價值,賦予篆刻藝術新的生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以後,篆刻藝術創作在清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清代流派印的產生,標誌着對秦漢印章的學習與繼承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篆刻家對於秦漢印風的學習,已經不再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通過對基礎規律的把握與運用,結合個人的個性特徵,並融入書法、金石等其他元素,產生了具有標誌意味的個性化特徵,從而使“入古出新論”由理想一躍而成為現實。
不管是皖派篆刻的以書入印,注重印章中筆意的流轉,還是浙派的切削刻鑿,注重刀法中的金石意味,都是在秦漢印風的基礎之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加以變化,使得秦漢印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出來,使得篆刻藝術的表現力得到極大豐富,並獲得了作為一個藝術門類的獨立性。
與此同時,出現了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彪炳史冊的篆刻大家。儘管他們的藝術風格有着顯著的差別,但他們在對於秦漢印風的繼承與學習是一致的,秦漢印風是其共同的根底。或者說,他們把秦漢印風之美的各個方面加以發揚光大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
二、近當代秦漢印風篆刻創作現象
傳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精華和糟粕會同時存在其中。客觀來說,傳統原本就是各個時期文化藝術的典所型形成的積澱。現當代藝術家們創新的優秀成果都會被未來的人所學習。明清藝術家將篆刻藝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後人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啟迪。在現當代,篆刻家們在前人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力求創造新的風格。
在近當代篆刻史中,身體力行自己藝術主張的首推齊白石,他有別於明清時期篆刻家的藝術風格,徹底擺脫了秦漢篆刻形式的束縛,然而他更注重取漢印的神韻。白石老人在題陳曼生印拓中寫道:“刻印,其篆法有別於天趣者,惟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之處,全不在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他刻有一“不知有漢”印,這並不是齊白石要將秦漢印全盤否定,而是透過淺顯的表象,探求其內在的藝術哲理。在他看來,秦漢印的偉大之處在於“膽敢獨造”,齊白石深入研究秦漢篆刻,並揚棄了秦漢印的基本形式,使得他有“通古”的能力,也有“入今”的創造力,他的藝術創作也因此別具一格。
齊白石的篆刻風格與明清時期藝術家最大的區別在於,他更加着重表現篆刻作品的力量美,他之後的許多篆刻家也逐漸開始青睞這種手法。他的篆刻多的是民間藝術的野氣,這與秦漢篆刻的古典風格有相通之處。明清時期的篆刻多有金石文人氣和書卷氣,而在近代齊白石之後的篆刻家更傾向於使用爽辣的單刀法,使印面自然天成,這更加有別於以往的程式化用刀,這是秦漢精神的另一種體現。
齊白石的篆刻在印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他作品的意義不在作品本身,而是他獨特的創作觀念。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吸引了一大批後來者師法齊白石,但真正能夠參透他藝術追求者寥寥無幾。然而,隨着篆刻藝術的不斷發展,現今眾多篆刻家不斷創新,將藝術理想作為追求,升華了秦漢篆刻的精神。
馬士達在《燈燈相照——從<江蘇首屆青年篆刻展>想到的》一文中談到應該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探尋篆刻藝術的本質,尋找藝術創造的要義。創新是藝術發展的生命力,然而傳統的古典形式與它應是並行不悖的。 現當代不斷湧現出了許多具有創新精神的篆刻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現象。
新一代篆刻家例如韓天衡、劉一聞、徐無聞等,在繼承古典傳統的同時,加入理性思考,突破了篆刻的局限性,給作品賦予了新意。新時代的篆刻家對篆刻有了新的理解。韓天衡在師法秦漢古印和明清流派印的基礎上,將字法和章法注入變化,更別具一格的是他將草篆入印,使印面顯示出更富美術性的形式美,開闢了現代印學的新境界。而劉一聞主攻漢印,但是在他偏愛的將軍印創作中卻沒有猛利的特點,更多了一份沉着,使印面充滿理性。徐無聞的篆刻面貌平正清新,古樸典雅,他既宗秦漢古璽,又吸取浙派皖派之精華,源於古人也有別於古人,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近當代的篆刻大家逐漸累積了豐厚的成績,他們秉承了秦漢篆刻的精神,膽敢獨造,追求藝術理想,給未來者留下了參照。秦漢篆刻的傳統不僅僅存在於技法形式上,更是鼓舞了新的藝術家追求“自我”的勇氣。然而從近年來的展覽中可以看到,青年篆刻家不斷追求創新,但也容易被時風裹挾,所創立的“個人風格”往往經不住推敲,癥結的根本大多是青年一代字外涵養的缺失,以及藝術觀念的轉變和傳統功力的積累難以相互協調。
作者單位:
安徽師範大學,吳夢柯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