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苏金海先生拜晤记,毓慧著作,篆刻小站转载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会员、南京印社副社长苏金海先生,我仰慕已久。先生年过花甲,精神矍铄,平易近人,一身书香气。此次拜晤,约好时间,我随同南京“金石印坊”的江豪旭先生一起来到苏先生的“长虹吟馆”。我们到时,室内温度已调节得十分舒适,与室外的高温割裂开来,让我的紧张情绪也缓解不少。那一刻,我忽然有种意识,成功的人所具备的特质也许与艺术本身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却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在业界,先生的宽厚与真诚和他精湛的篆刻艺术一样声名远扬,我虽早有耳闻,但还是暗暗感叹此行不虚,百闻不如一见。

先生聊起天来思路清晰,语言清雅流畅,对当下书法篆刻的发展和故事如数家珍,从每一次的大型活动与展览,到某一个人于篆艺上的小插曲,不仅保存有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更有十分难得的经历与回忆,堪称“篆刻界的资料库”。

我以吾仁

日间挥写夜间思

先生出生、成长于南京的普通家庭,家中并无能够滋养他的艺术氛围,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处于艺术发展相对薄弱的时期。虽如此,他却热爱写作、音乐、绘画,拥有一个文艺青年的美好梦想。如果说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对他来说是个偶然,那也不难看出在他所致力于的每一份梦想之中,无心插柳的篆刻,其成功也是一个必然。

听先生说,那时的篆刻氛围并不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学习资料十分匮乏,偶尔借来一本印谱便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反复临摹。他初学篆刻的专注与执着,令我深感惭愧,渐渐了解庸碌无为之人与有所建树者的差别在哪里。

删去平生多余事

1983年,《书法》杂志主办了全国首次篆刻评比,先生获得一等奖,此番机缘推动他的篆刻爱好走向专业化之路。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有获得知识,取得艺术成绩时的满足与快乐,也有各种来自于外界和自己内心的困惑与迷茫。数十年来,同篆刻艺术一起成熟的,还有他深厚的学养与超然于物外的内心修行。正是如此,苏老师才能不为名利所累,致力于甲骨文篆刻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搞甲骨文印的学习创作难度比较大,我选择它,也有一些知难而进的意思。”也许正是因为这条道路充满坎坷,它同时才有了更多的诱惑与挑战,也正符合苏老师外柔内刚、坚韧不拔的个性。我对甲骨入印没有足够的认识,他几十年的篆艺成就又不是我一个后生晚辈微末的道行所能体会到的。不过,“四十二年老园丁”,却是我十分喜爱的,如果你问我好在哪里,我也只能肤浅地说,印文好、字法好、章法好,行刀老辣。

四十二年老园丁

先生园丁生涯42年,这一时期先生教书育人,同时也是他艺术修养积累的重要时期,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古文字、历史、文学等相关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先生成名早,但为人低调,奉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凡事追求过程的尽善尽美,却从不计较利益得失。此时心底对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让我突然有创作一方印章的冲动,印入脑际的是一方气势雄健的“二师将军章”。讲坛与印坛不是战场,而我觉得,一个运筹帷幄、驰骋沙场的将军形象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解读苏老师。

聆听间,先生递给我一块蜜制的梅子,温暖与亲切瞬间弥漫全身,梅子剥开入口,不是简单的酸,也不是纯粹的甜,就像我面前的这位杂糅了人生百味、有着丰富心路历程的资深艺术家一样,给人以无穷回味。

息交以绝游

临别前,蒙先生签名惠赠《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苏金海卷》,并钤“金海”“六合人也”二方自用小印,先生微笑着说:“钤于此处还算是有一个小故事。” 原来,这对小印章刻成不久,是第一次使用,我竟如此幸运。

金海六合人也

其实,拜晤先生,还有一个缘由——2019年年初,《毓慧印存》成书,先生亲笔题签鼓励,四字甲骨,清俊古茂,空灵飘逸。这也是我之后一直希望拜晤先生并面谢的原因,此亦成为一种执念,也正是此念,才有了这篇“曾经沧海”的文字。

刚过68岁生日的苏先生,其篆刻艺术醇厚甘冽如同美酒,千里之外,芳香醉人。此时,我唯愿畅饮“长虹”,以解此中深味。

海纳百川

(本文原载2019年8月28日《书法报》)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