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印论史,篆刻印学领域开山之作,修订本序黄惇

《中国古代印论史》初版于1994年,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史上的诸多环节,诸如“笔意表现论”与“印从书出论”的关系,“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的关系,解决了一些印学史上的问题。

同时,基于作者自身在篆印方面的大量实践,此书对篆刻艺术研究者和学习者更有借鉴意义。作者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修订本序 / 黄惇

当读完这本《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三校样后,我的心才稍稍平复。此著199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写作时间更早在1988年前后。今修订后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因此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书画出版社,感谢为新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审茅子良先生和责编吴云峰先生、曹瑞锋先生,还有我并不知晓姓名而为新版付出心血的编辑。新版又蒙辛尘先生作有新序,也是我需要由衷感谢的。

《中国古代印论史》是我近三十年前的旧作,这三十年,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回忆当初我撰写此著的动机,即意识到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篆刻理论——印论,不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湮灭。因此对于印论被学界遗忘的担忧,对于印论文献中真伪考证的困难,对于我在研究中“杜撰”的如“笔意表现论”“自然天趣说”“一体论”等许多印论概念是否为读者接受的疑虑,都曾在原著《后记》中流露于笔端。然而,这三十年书法篆刻的学术界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当年写作时的孤独感也渐之淡忘,这是因为有许多学者和博硕研究生参与到篆刻史论的研究中来。尤其在拙著出版十年后的本世纪初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向纵深大大推进了。为此,当新版问世时,我更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十年前的旧作,当然会打上三十年前的历史印记,文中学术规范的疏忽、引文断句的讹误、标点符号的不严谨,都有不尽如意之处,此次修订都努力一一纠正。调整和新增后的插图,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论述的提升。至于原作之章、节、目的安排,皆一仍原稿。如同装裱旧字画,我以为新装之目的,当整旧如旧,否则便没有了历史的真实性。2010年我曾将本书写作的基础材料加上后来新收集的古代印论文献,整理分类,汇成上下两册《中国印论类编》出版,有朋友建议我将新获得的发现与感知,在修订本书时增添进去。我以为这两种著作本是相互补充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中国古代印论史》主要是研究,而《中国印论类编》主要是文献归类和整理,功能不同,也不可替代,加上是我不同时间段的成果,所以我一仍原稿,也有这层意思的考虑。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人,而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庄子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想这本旧作也当视为印论研究及篆刻艺术史研究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此次新版还能继续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一点点贡献,那便是我的初心。


作者小传:黄惇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惇,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1982年9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2003年、2009年连续两届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中国书法(篆刻)史论等。 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沧浪书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聘为东南大学、西南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高校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