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南北朝官印特征的几个主要表现,朱文印风的开创

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隋唐官印存世极少。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一律送至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

清以前甚少有这方面的资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证,不见印文。1916年罗振玉著《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录有二百八十多方,有关隋唐以来的官印方有专书著录。

隋唐以来,官印体制的变化、印面的扩大、印文样式的改变,开创了一种新的印风或者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篆刻审美形式。通过对存世隋唐官印的比较和观察,我们会发现隋唐官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印章制度的变化

作为隋代印制变革的标志,隋开皇九年(589)废止官员佩带官印具有重要意义。开皇九年隋平陈后,制定条例规定官印“并归于官府,身不自配”。晋以前的官印多是职吏印,职吏印的内容是官吏本人的职称,官署印的内容是官府的名号,官署印已不再由官吏个人佩系,而是官署行使职能之公器,这是佩印习惯退化的真正原因。隋朝政府便专门设置掌印官管理和使用印鉴,普遍实行了监印权与用印权分离的制度。

官印尺寸逐渐变大

由于官印制度的变化,官印的尺寸不断增大。秦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官印尺寸都在20 毫米至30 毫米见方,而到隋唐官印的尺寸已大至50 毫米至60 毫米见方,印面彻底摆脱了“方寸玺”的束缚。

印文由白文变为朱文

秦汉时期的官印大都是白文的,隋唐时期官印则都变成了朱文。这种变化,应该与钤印方式的改变有关(直接钤盖于纸面上,而非秦汉白文官印抑压在封泥上),也与印章的制作工艺有关(焊接成印)。

印章文字字体的演变

魏晋以后,篆书在实用中日渐式微,隋唐官印印文虽然主要采用小篆字体,但篆法大多不如秦汉谨严,有的笔画甚至呈波折状。相比于秦汉印的阳刚之气,隋唐官印印文的曲屈盘绕,更多体现出一种阴柔的气质。

成印方式以铸印为主,辅以焊接和刀刻

隋唐官印的制作,有直接铸文、焊接印文、凿刻文字三种。铸文和刻文是中国古代印章的主要成印方式。焊接成印是隋唐官印中较为特别的成印方式,也叫做“蟠条印”。王献唐曾指出“唐印用铜条焊接而成,疑是急用之法也,不是常法。”(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齐鲁书社,1982 年)后来沙孟海正式提出“蟠条篆”一词。(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 年)

隋唐官印的艺术性相比于秦汉印章,或许是一种退步,但就实用性而言,却不失为一种“进步”。而且,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印章形式,清代丁敬曾发出“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感叹。隋唐官印展示出了的篆书线条的柔美和圆劲,而元明印人对于朱文印“流动有神”的审美要求,或可上溯至此。(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篆刻学》,11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