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浙非浙的创新型大师钱松,力挽狂澜、拯时救弊的印人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江南印坛依然笼罩在浓厚的浙派印风中,而此时丁敬、蒋仁等浙派初期质朴渊雅的气息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赵之琛精巧纯熟程式化的风格,赵氏已成为印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浙派篆刻技法因循相袭,当一事物发展到窘困极致之际,需要“穷则变”,不变则壅、则衰、则亡,唯有变则通、变则新,方能贯通、发展和兴旺。幸运的是浙派晚期出现了一位力挽狂澜、拯时救弊的睿智印人——钱松。

钱松(1818-1860),字叔盖,号耐青。浙江杭州人。为五代吴越国创始人钱镠的后裔,与篆刻家胡震、文友范守和、范守知兄弟等相契,为诸友篆刻最夥。咸丰十年(1860)二月末,李秀成率太平军攻陷杭州,钱松与家人仰药,阖门殉难。一朵盛开绚丽艺术之花的秀木也随之凋谢,令人扼腕。

钱松善书画,书工篆隶,山水近南宋江参。但最为人称道的是篆刻艺术。钱松刻印虽由陈豫钟入手,而胎息于两汉。早年杨岘趋钱寓,见其案头有汪启淑《汉铜印丛》六册,铅黄凌乱,便问何以至此。钱松称:“此我师也,我自幼初学篆刻即逐印模仿,年复一年,不自觉模仿几周矣。”钱松手摹汉印二千钮,使他深谙烂铜印凝重斑斓、浑朴醇郁的特征。

赵之琛见其作品惊叹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著名印学家魏稼孙也极力推许钱松,称:“余于近日印刻中,最服膺者,莫如叔盖钱先生”。就连孤高的赵之谦也称赞说:“与予同志者杭州钱叔盖一人而已”。

对于浙宗前辈的篆刻艺术特征,钱松有清醒的认识,他曾高度概括道:“国朝篆刻,如黄秋庵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直沿其原委秦、汉,精赏者以为何如?”对自己规避时俗、直承秦汉,貌似浙而实非浙的风貌作了最坦率的表白。

综观钱松作品,最富创新的是其刀法。他常常卧杆浅刻,轻浅取势,将碎切与披削相交融,刻一根印文线条往往要以几十次碎切刀法来完成,宛若春蚕食桑叶,富有积点成线的拙涩、凝结感,钤于纸上能神奇地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令识者玩味无穷,在古今印人中堪称典范。因钱松镌刻的线条过浅,不易钤拓,竟有印主嘱咐其加深之,亦为印坛趣闻。

与丁敬以下其他西泠六家相较,蒋、黄、奚、陈皆多吸取、依附于鼻祖丁敬,虽有提纯与局部的创新,但仍在丁敬开创的浙派大框架中作取舍优游。技艺越来越精纯,而道路却愈加狭窄。钱松的高明在于虽身处浙派氛围中而不被其所囿,以浙派之师而师之,以博大精深的两汉印为依托,并辅以独创的披削短切刀法,使线条的形态、质感与印章的气韵得到全面升华,获得与其他浙派印家迥异的艺术效果。而对于当时“浙宗后起而先亡者”之论,钱松的独辟蹊径也正好作为有力的回驳。他追求篆刻艺术自然、浑朴的真趣、丰富,提升了切刀技巧与表现力,对咸丰以后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事实上倘不是因地缘之故而被时人屈尊地推为西泠八家之席,若以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法作全面的考察,钱松无愧是一位非浙非皖、去其依傍、自辟新格的创新型大师。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