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坛吴朴,除精擅铁线、元朱文印外,亦是作小印的好手

在前辈篆刻名家中,吴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位。他的篆刻极具功力,倍见精到,王福厂亲炙门人就技艺之精,当推吴朴。

吴朴(1922—1966),原名得天,字朴堂,号厚庵,别署味灯室主。浙江绍兴人。为西泠印社老社员。他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之侄孙。夫人王智殊乃福厂先生侄孙女。

吴朴自幼即喜弄刀玩石,治印初从浙派入手,继又效法吴昌硕。二十岁后入王福厂门下,其后又出入秦汉,守其规矩,取资益广。1944年,吴朴选摹各家所藏战国朱文小玺之精整者四百余方,辑为《小玺汇存》四卷,摹刻极精,几可乱真,为黄宾虹、吴湖帆、丁辅之、叶叶舟、高野侯等诸前贤交相称誉,名噪一时。

1946年,以座师王福厂之荐,赴南京任国民政府印铸局技正,专责官印印模之篆写。1948年,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吴朴不愿随往,遂自请疏散回杭州。逾年移居海上,仍以鬻印自给。至1956年经王福厂至友陈叔通先生推介,任职于上海博物馆,于金石鉴别及编拓印集颇多建树。曾与方去疾、单晓天合作,编刻有《瞿秋白笔名印谱》、《古巴谚语印谱》、《养猪印谱》等行世。另尚有《篆刻的起源和流派》、《宾虹草堂玺印释文》、《朴堂印稿》等刊行于世。十年动乱中,受大字报困扰而不能自解,自裁而殁,年仅44岁,惜哉!

在近代印坛中,王福厂深得浙派之精髓,以其圆劲高古,端庄朴厚,茂密多姿的风格称雄于民国时期的印坛,影响至今。王福厂的铁线篆印章成就特高,“他的精能,胜过了古人”<沙孟海语>,可能受同时代印人的影响,他于宋元朱文亦多有尝试,如“春愁如雪不能消”、“蝴蝶不传千里梦”“书贵瘦硬方通神”等作品,圆润流走而又不失笔意,刀法使转自如,布白周密精巧,充分发挥了印章中篆书特殊的装饰趣味,别具风神,可谓空前精到,令人无懈可击。依拙见,这类作品既不同于宋元印,又不是邓赵步履,而是福老玉箸化身。

吴朴治印有着前期浸受传统、师造化的工稳蕴藉风格的铺垫,而于福老印风又浸淫最深最久,因而他能窥见福老门庭的根基所在,深深解得“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妙谛。这就是要找出老师众多印路中的一二特点深入体悟而加以发挥。他在福老印风基础上,于铁线篆细朱文与宋元朱文兼攻而谋求二者交融,再以元朱面目出之(配篆与用刀则和陈巨来式元朱截然不同),自然天成,新意流露。他为上海图书馆、博物馆等处所刻的一批收藏印精致绝俗,展露出神奇幽微的气韵,令人激赏,堪称杰作,这类作品较诸现代如陈巨来、韩登安等名家亦无多让。  

吴朴除精擅铁线、元朱文印外,亦是作小印的好手,同门江成之曾以魏锡曾论陈秋堂印诗句“小印极精能,芥子须弥境”移评。“夫游刃于方寸毫厘,而摄其妙于千古之传,复贵自发其胸臆”<潘伯鹰序《朴堂印稿》>。60年代后,吴朴致力印艺探新,白文印喜用曹魏石经字体入印,偶以多种碑刻及隶书、楷书甚至简化字入印,复以汉晋竹木简及写经之体为款识,面目独具,纯粹之中复有清雄之气,另有一种面目,细嚼之余,回味无穷,可谓前无古人。可惜天下假年,这些都还停留在探索之中,这也是他在印坛较为沉寂,声名一直不彰的原因。

吴朴短暂的44个春秋彗星般地从上世纪波谲云诡的时空划过,只留下了一丝辉光而烟灭灰尽,以致他的探索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每当我读到他的许多精彩印作并受到教益和启迪时,常为这位过早离世的印家扼腕。若天假以年,使他能对后期创作的精品面目再加以熔铸和拓展,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叹,诚如马国权先生所断”苟能假以一、二十载,其成就又安可估量哉。”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