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璽印創作用篆問題,取法廣泛印外求印,循序漸進

古璽印是中國古代印章發展第一階段的基本形態,從商璽到戰國古璽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由於古璽文字同字異形、譎詭奇異、變化多端,其文字在方寸之間,錯落疏密,朱白變幻,極具藝術魅力,又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從事古璽印創作的當代印人甚眾。然而能嫻熟、合理地運用好先秦文字是創作能否成功的前提。

大凡進行古璽印創作的印人都是經歷臨摹大量的先秦古璽,從而掌握那高古、奇崛的氣息和變化豐富的文字,然後模仿某方印章進行創作,隨着古文字修養及大篆書法的逐步成熟,才能自出新意而有所成。

古璽印的文字取法廣泛,先秦古璽以金文、璽文為主。黃賓虹先生在《古印概論》中說:“古璽印文字奇特,結構精妙,一印雖微,可與尋丈摩崖、千鈞重器同其精妙。”可見篆法在創作中的作用。古璽印創作時,除了擁有如“金文編”等工具書以外,還要書寫大篆,可多臨習“毛公鼎”、“散氏盤”等金文,體會筆墨、刀石之感,並在書寫中有意印化文字(如適當增加方筆,處理好筆劃的平行關係),便於入印。因金文範本皆為拓本,缺少虛實變化,書寫時可以參考古璽印章中的文字,可以串換使用。古人有“文章書畫,皆須於空處着眼”的精闢論述,所以要以虛觀實,以實見虛,無筆墨處尋求境界。金文、璽文入印時,與印面形狀以及邊欄和界格相互為用,相得益彰。這時文字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文字變形使其充滿界格,一種是仍尊重文字風格,任其留出紅地(或白地)。我在創作時喜歡第一種,把大篆文字的線條進行長短、粗細、斷續、疏密等符號的變化,體現不同情趣的文字美,而線條的橫平、豎直、方折、圓轉、彎曲、傾斜等形質的變化,造成人們視覺上的平靜、向上、勁挺、委婉、波動、縱逸等多種效果。在書寫和鐫刻中體會“書卷氣”和“金石味”。

清朝末年,甲骨文的出土和近年來陸續出土的楚簡文字給古璽印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甲骨文入印有它的局限性,就是線條粗細變化小,單一而古板,入印時可以適當變方折為圓融,變平均為參差,加強線條的粗細變化,尤其是短的筆畫,增加它的書寫性,在穩重中透露着靈動。而楚簡文字恰恰與甲骨文相反,甲骨是至剛,楚簡是至柔。因楚簡文字的斜筆、圓筆過多,入印時仍需印化,增加方筆和平行,線條變圓滑為生拙,並適當運用封泥之法,有如書畫中的宿墨、漲墨。從而加強線與面的對比,豐富了筆姿、刀韻,增強了律動感和流動美。另外,還有出土的陶文、鏡文等各種器具上的文字可以入印,也顯得古樸、自然。

評價一方印章的首要標準就是篆法,用篆顯得至關重要。古今優秀的篆刻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篆書風格支撐着篆刻創作,因此當代印人應熟悉或精通古文字,並能熟練的書寫它,若能寫出風格更佳,再配以豐富的刀法及精妙的章法,以外養內,以博茲專,印外求印,不斷更新、完善自我,循序漸進而成大器。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