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印人何震,緊隨文彭後,登上篆刻藝術殿堂的聖手

文彭於暮年宦遊金陵,棄牙刻石,叩開了石章時代的大門。緊隨文彭之後,登上篆刻藝術殿堂的是一位絕世聖手——何震。何震(約1530-1606),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婺源(時屬安徽徽州)人。何震自弱冠時問業於文彭,通六書之旨。傳世警句:“六書不能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針砭時弊,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何震篆刻能名揚天下,還得仰仗一位精通印藝,時任兵部左侍郎的大僚——汪道昆。汪氏曾將由文彭篆稿的數十方燈光凍石交給何震鐫刻,何震過人的篆刻天賦得到了汪道昆的賞識,便利用他在戍守邊關軍中的人脈資源為其極力推介,使何震“遍歷諸邊塞,大將軍而下,皆以得一印為榮”,名利雙收,蜚聲四海。

說來有趣,彼時文人皆好提刀刻石,卻又不願以“印人”名世,而何震公然以印人自居,憑藉其全面、精熟的篆刻技能,遊藝於士大夫之間,長期與文人接觸,何震的文化修養也得到很大提高,賦予印章更多的商品價值和藝術魅力。何震的篆刻創作高產、高質,面目多樣,以致上達名公宿將,下至商賈販夫,無人不曉其印章,歿後更是“片石與金同價”,成為晚明最具影響力的職業印人。萬曆間楊士修嘗稱:“古印推秦漢,今印推文何”,已將何震推崇到與文彭並駕齊驅的地位。

何震篆刻得益於文彭和顧從德的印譜,又於萬曆初年受江都張學禮之聘,臨摹了大量秦漢古印。長期的古典熏陶使何震除擅長借鑒鑄印、鑿印、玉印外,對當時尚未明確斷代的戰國古璽和未得文人賞識的鳥蟲殳篆(圖1)也作嘗試。海量的實踐錘鍊更讓何震能嫻熟掌控青田石易顯刀筆韻味的特性,印作沖、切皆擅,猛利、酣暢,彰顯出進退裕如的痛快感和肯定感。何震篆刻博採眾長,各體皆備,鐫刻了大批詩文雋語閑章(圖2),並有意識追求刀法在篆刻藝術中獨立的審美價值。晚年又將自刻印輯成《何雪漁印選》,首開印人彙輯自刻印章成譜之先河。何震駕馭石性,首創的轉石就刀單刀刻邊款文字的技法,簡易生辣,獨樹一幟,更是成為後世印人相繼效仿、經久不衰的典型形式。所有這些,都標誌着流派篆刻的真正崛起。如果說是文彭開啟了明清流派篆刻之門,那何震是第一個集大成者。

何震個性強烈的印風和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深深感染着晚明印壇,尤其在徽籍印人群體中產生了積極的示範效應。彼時徽州“托於印章以為業者十而九”,刻印從業者達上千家。明末活動於江南的著名篆刻家蘇宣、朱簡、汪關、胡正言等也皆為徽州人。何震與秦漢印章在明末皆被視為典範,臨摹何震印作的印人達數十位,成為印壇時尚。像歙縣程原、程樸父子廣搜其印作五千有餘,精選出一千五百餘方,摹刻成《忍草堂印選》,流傳有緒。清初周亮工說:“自何主臣繼文國博起,而印章一道遂歸黃山(徽州)。”

誠然,對彼時新鮮“出爐”的大宗秦漢經典印璽,遨遊其間的何震,不免多得其表相且過於刻意,對於後學我們務必明察,但又不必苛求於古人的。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天生的印人何震,緊隨文彭後,登上篆刻藝術殿堂的聖手》上有2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