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散木的向背處理,重視印邊厚薄對印文向背烘托的作用

在流派印中,對印面向背的處理以鄧散木最為豐富。究其原因,在於他重視印邊厚薄對印文向背的烘托作用。我們來看幾例。“朱文干”(圖1)小印中,除了“干”(幹)左下角有一筆斜筆外,全印其他字的筆畫結構都左右對稱。鄧散木就抓住這一筆,加之印邊的烘托,使印面呈背右向左。“戈荃”(圖2)小印中,“戈”字背左向右,“荃”字左右對稱,於是他就很自然地以“戈”字為準,通過白文邊框的輕重來突出印面向背。這樣的問題對鄧散木來說是易如反掌,其處理宗旨是利用印邊來突出文字中固有的向背,
其餘文字保持中立,手法簡單但很有效果。

圖1:朱文干

圖2:戈荃

還有一些印文,文字左右完全對稱,則其向背全靠作者安排了。比如“琴齋”(圖3)兩個字都是左右對稱結構,但鄧散木的處理是有明顯向背的,左厚右薄的印邊突出了印面的向背。

圖3:琴齋

鄧散木印作中還有一些全印向背處理較為複雜的,效果更耐品味。比如“委和”(圖4)一印,上部兩個“禾”取同形,結構呈背右向左之勢。而兩個字的重心均在下部,且“委”下“女”部呈背左向右之勢,全印應以背左向右為主。

但“女”部筆畫太少,分量有限,作者遂把重任委以“龠”部,不僅“龠”部呈左重右輕之勢,更在兩個“口”部取右邊缺筆的形態,突出向背,使這一左右對稱的結構呈明顯的背左向右。印面呈現出主要(背左向右)、次要(背右向左)兩重向背,層次豐富,極耐品味。其中兩個“口”部出人意料的處理尤為令人嘆服。

圖4:委和

對於不太明顯的向背給予組合、強調,對於過分突出的向背則稍淡化之,這也是鄧散木的一種處理習慣。比如“建丞書畫”(圖5),四字中有三字都呈背右向左之勢,過於突出,他就將左側印邊上殘下重,既不阻擋“書”字的氣勢,又使全印明顯的“左傾”之勢有所收斂。

圖5:建丞書畫

向背處理是章法中較微妙的技法,但事關神采甚巨。鄧散木的作品向背明確,着意突出這一點,冠古今之傑。論者或言其技法過分依靠印邊,嫌程式化,但並不影響他在這方面突出的成就。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