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传世八枚印篆法章法与解析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邓石如篆书成就很高,使他有意无意地摆脱了当时印坛流行的以工稳精致的风尚,开创了篆刻史“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典范。提出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百出”的理论至今仍为书界所重。章法上讲究“分朱布白”, 拓宽了篆刻取法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这方印章是他四十一岁时的作品,突破了这之前的创作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是邓氏印章风格的代表作。此印章法结构紧密,而在“流”与“断”两字以繁体呈现,而“岸”字则省去了“山”头,使繁处更繁简处更简,印面之间疏密的变化骤然拉大,体现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创作理念与精神。

古欢

此圆朱文印用刀上由原来的精致工稳的明人圆朱文类转向轻松随意的写意风格。横、竖、弧的用笔组成了整个印面,“古”字以符号“十”部为界加一“口”划分成两个空间,直弧线非常明确。横为斩钉截铁的与竖上部形成两个“口”形封闭空间,“十”部之竖用笔裹锋下行收腰慢慢用涨笔收尖提起形成一丰腴的垂露竖,两边背线下刀。“欢”字上部形成一个流动的“M”符号化的形。“欠”的上部与其右边几个平行的斜线形成了几个封闭的空间,有半圆、三角、 长、梯形空间,几个长线向外伸展,形成了开放式和封闭式的结构空间。全印体现了其婀娜刚健、铁钩银锁的创新篆刻风格。

燕翼堂

此印与“古欢”“守素轩”两印风格有着异曲同工的之妙,是邓石如风格开始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以汉碑额入印,使刀如笔,挥洒自如,呈现出线条总有向上的势,线条张力很强,结构饱满而神采飞扬。字内空间很紧凑,秩序感很强,有着丰富的开放和封闭的空白。“堂”字起笔逆入,收笔轻,出锋尖出,用刀如用笔。此印的上、中、下部都有很稳定的横、竖线,辅以向上左右飞扬的弧线,对称而又有变化。如“燕”字左边几个连的弧线与右边几个断的弧线,上下字线条的搭接。因年代久远造成印面的破损,左边断五处,右边断两处,形成两边长短线形成封闭及开放的空间,显示出极强的把握空间造型的能力,构成了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空间。

守素轩

与“古欢”“燕翼堂”为同一方印的三面。线条劲挺干脆,字内外空间均衡对称。“守”“素”字上半部势均是往下走的,而下半部“小”势突变为向上扬的势,“轩”字看似简洁但装饰性极强,突显了印面雍容华丽而又不失淳厚朴实的印风。这几方完全图案化的印作完全进入了纯粹的空间分割的现代构成领域。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此印是三十九岁时所作,走刀如笔,挥洒自如。左右排文字密集,中间极疏朗,几乎几根大弧线组成,由此形成了巨大的疏密对比,婉转而又不突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文字以小篆作白文印,向来为印家难解之题,被邓石如突破,也为后来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等开启了大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印是邓氏五十四岁前的作品。“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又一典范朱文作品。化浙派的切刀为直冲刀,十分畅快淋漓。起收笔书写意味很足,篆字转角圆转之笔有如“折钗股”,弹性之美跃然而出,以切刀修饰,抒情意味更浓。横线通通转化为弧线,各个方向的线碰撞在一起,字与字之间的线条互相搭接,或平行或交叉,根据点线的布局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气局,在不平衡处找到各自的平衡点。内空间以十分厚实的朱线布满,边栏却用残损的手法处理,达到古朴苍劲,空灵深秀的感觉。印文的浑厚与边的残损反差巨大又和谐统一。

意与古会

此印在汉朱文的基础上融汉碑额为一炉,冲切结合,切刀为主,力道劲健,笔画刻划得极有弹性,布局疏密有致,造型饱满呈围合之式,弹性十足。以书入印,合以碑额装饰意味, 故能自出新意,婉转流丽而又苍劲圆浑。

白衣门下

此细朱文印由直弧线组成。冲刀而成,布局上密下疏,“门、白”往上收缩,让位于“衣、下”使下部能得以舒展,极写意,印面动态感增强。边与印文一样粗,“白”字头有弧线小修饰,使与“衣、下”有呼应,全印显得俏皮生动。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