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楚生做印十三原则,成功来自他对创作技法的独到见解

来楚生比吴昌硕更为进步的地方,是因为他著有《然犀室印学心印》。尽管对于篆刻家来说,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让作品自己说话。就此层面而言,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巨匠们的“作而不述”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就篆刻艺术发展的特性而言,我们更需要能直接指导艺术创作的微观理论。三言两语感想式的即兴发挥,后人难免望文生义,以偏概全。

来楚生篆刻创作的成功,来自于他对篆刻创作技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犀室印学心印》只是篇短文,它不很长,像老师上课的提纲,却闪烁着来楚生篆刻艺术家智慧的光芒,是当代篆刻创作理论不可多得的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重要文章。如此赘述,无非是想引起读者们的高度重视。身边的本土的文化积淀是我们艺术创作须臾不能离开的土壤。文章分印面、边栏、疏密、线条、浅深、章法、刀法、逼边、款识、选刀、品式、择石、停匀等十三则论述。基本上就是“做印法大全”,全为创作家语,非精研篆刻技法,不能有如此妙语。下面结合印例,包括来楚生篆刻作品,试着做些深人浅出的对照分析。

印面

印面磨时必须平,刻时或可使之不平。不平则印面着纸有轻重,而印泥之色有浓淡矣。轻重分而变化出,浓淡见而笔墨生。赵悲盦尝云:“古印有笔兼有墨,今人但见刀与石。”盖只知于笔画肥瘦中束笔墨、而不知于印面高低上生变化也。试观古印若有若无处, 即印面和不平之一证。印面使不乎,其法有二,或以刀柄擦之,或以锉刀锉之,各随其便耳。

关注印面和关注印面的宣纸钤盖效果是现代篆刻审美使之然。“古印若有若无处”在古印是伤残是品相欠缺,在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虚实、就是阴阳。可以分轻重,可以有肥瘦,可以见笔墨,可以现性情。这个审美转换过程在今天仍有强调的必要。这是篆刻艺术独立的基础。否则,还真的比较难回答“篆刻,为什么呢?”他列举方法有二,如果从唯美是从的角度推而广之,方法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具体到是用工具磨擦印面。什么工具?随便!刀、挫以外的工具也是可以的。譬如钢筋头、破鞋底之类的,软硬都行。什么时候磨擦,随便!是先磨擦再刻,还是刻好了再磨擦,还是边刻边磨擦?不要问那么多啦!怎么高兴怎么弄。艺术创作本来是件愉快轻松的活动。只要能使印面不平,达到最终审美效果,就行。如果你不会刮又不愿擦,又想取得印面不平的效果,怎么办?法外之法还是有的。可以用宣纸头破布之类的,在已蘸好印泥的印面上择其虚处,相机行事,擦去或蘸去多余的印泥。效果一样,只是难度大一点,比较难以掌控,且不容易得到相同的印花。印面不平就可以了吗?还不行!你必须把这十三法融会贯通,润物无声,浑然无迹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才行。原生态的如三国·魏《威寇将军章》(图1),现在的如戴武《万福金安》(图2)平与不平的线形和印面反映。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